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地合作开新篇

上海交大学子在姚庄田头追光筑梦

  ■全媒体记者 倪峥嵘

  本报讯 眼下正值水稻插秧的关键时期,6月4日上午,土壤中心嘉善双碳创新研究院位于姚庄镇沉香村的试验田里,一场农业研学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大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亲身体验插秧作业,将书本知识与农业实践紧密结合,不仅锻炼了自身能力,更开启了校地合作的新篇章。

  当天,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十多名学生,在当地农民的悉心指导下,仔细观察插秧的每一个细节,从插秧姿势到插秧手法,再到插秧间距,学生们都学得一丝不苟。随后,他们还分组进行了插秧体验。

  “我觉得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解到了各种我们平常在学校接触不到的事物。”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鲁沂博兴奋地说,“比如我们观察了无人机对于温室气体的自动监测,还实地进入到田地进行插秧,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基础的劳动能力,更让我们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除了插秧体验,土壤中心嘉善双碳创新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还为学生们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他们讲解了绿色健康低碳果园试验,并带领学生们开展了温室气体采集和无人机温室气体监测演示等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农业双碳领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坚定了他们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信心。

  “我们正好在端午节后,6月初节水抗旱稻正值播种的时间里,组织了这次播种体验研学活动。”土壤中心嘉善双碳创新研究院实验室负责人石晓霞介绍道,“目的是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目前在做的工作,以及在双碳领域取得的进展和示范。”

  据了解,土壤中心嘉善双碳创新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已经形成了长期的校地合作模式。双方不仅在研究院挂牌成立了上海交大本科生野外实习基地,每年定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还围绕碳、蚯蚓、土壤等具体科研项目展开深入合作。

  “我们上海交通大学跟嘉善土壤中心有着长期的合作,每年都有本科生参与双碳中心的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教授惠楠表示,“这种合作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传统,我们的老师与双碳中心有紧密的合作,学生们来实习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他们的学习和我们项目的开展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目前,双方在姚庄镇北鹤村的锦绣黄桃园开展蚯蚓扩繁试验,旨在改良黄桃种植土壤环境,推广低碳生态种植模式。未来,这一试验还将运用到节水抗旱稻的种植过程中,以进一步提升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近年来,土壤中心嘉善双碳创新研究院充分利用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的技术、人才和政策优势,开展包括生态环境和双碳领域的技术研发。研究院致力于打造成为在长三角地区有引领作用的农业农村双碳领域技术研发、验证、应用和推广基地,以及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展示基地。

  “我们运用了上海农科院的节水抗旱稻品种进行农业碳汇领域减排的工作,减少了温室气体的产生。”石晓霞介绍道,“目前这个碳减排量在浙江嘉兴已经进行碳交易了。同时,我们还建立了稻田甲烷MRV体系,对温室气体进行全过程的追踪和溯源。”

  未来,土壤中心嘉善双碳创新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还将在土壤健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无废循环、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

  “未来我们除了水稻以外,还可以开展生物质的堆肥、畜禽粪便的处理以及秸秆的资源化再利用等科研项目合作。”惠楠表示,“同时,我们培养的人才未来也能够到嘉善找到他们所需要的工作。学校和地方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科研方面的发展,同时对我们学生就业和当地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次校地合作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也为当地农业的低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电视版《跑农村》

  每周一、周四、周日

  首播:18:10

  嘉善新闻综合频道

  广播版《水乡田野》

  每天:6:05;12:30;21:40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金融
上海交大学子在姚庄田头追光筑梦
干窑:一纸村约暖人心 文明乡风润家园
“打谣”宣传进校园
姚庄:一条破损村道的“变身记”
陶庄:网格员守护村社平安显担当
中高考将至,别让“考前综合征”来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