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董 天
通讯员 杨秋平
今年以来,干窑镇各村(社区)结合本地实际,以生态环境美、居住环境优、人文环境浓为目标,充分依托党员活动日、村民代表大会、社工志愿服务等载体,聚焦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及出租房整治、居民小区管理、生态农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引导和发动广大党员和村(居)民参与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努力打造更具乡土情、安全感、舒适度的生活环境。在这里,一纸村规民约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它不仅是白纸黑字的约定,更成了村民心中共同守护家园的温情纽带。
节俭新风:
人情味浓了,负担轻了
“以前村里办酒席,比排场、拼面子,累人又费钱。现在去家宴中心,实惠又热闹!”范东村村民笑着指了指村里的家宴中心。大厅里没有华丽的装饰,但满屋的欢声笑语让喜宴格外温馨。如今,“反对攀比”被写进村规民约,村民办酒席更重“情”而非“价”。一桌地道家常菜,几盘邻里帮忙包的粽子,成了喜事中最暖心的风景。
这股新风也吹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南宙村的文化礼堂里,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描绘“节约”主题的水彩画。画中不见豪华宴席,却满是全家围坐吃饭的温馨场景。“孩子们说,和爸妈一起包粽子比吃大餐更开心。”志愿者小陈感慨道。村规民约中的“节俭”二字,正通过一场场活动,化作代代相传的生活态度。
家风传承:
老幼相依,温情流淌
天下之本在家,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干窑镇始终把关爱老人、呵护儿童放在重要位置,各村(社区)对“一老一小”也是倍加用心,特别是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用民俗体验串联起祖孙两代人的亲情。
端午佳节期间,月半湾社区的“孝亲湾”内,粽叶清香弥漫。老人们手把手教孩子们包粽子,从选叶到系绳,动作轻柔,笑语不断。“小时候奶奶教我,现在轮到我教孙子了。”李阿姨说着,眼里泛起泪光。村规民约中“常回家看看”“尊老爱幼”的条款,在这里化作了祖孙共度的时光。
胡家埭村的浦大伯,十年如一日照顾行动不便的妻子。每天按摩、喂饭、擦洗,他的坚持让妻子逐渐生活能自理。“村规民约里写‘夫妻相濡以沫’,咱就得做到。”他朴实地说道。这份无声的坚守,让邻里感动,也让“好家风”从纸上走进生活。
网格守护:
安全扎根,共建家园
社会治理关键在基层。如何让村民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出租房管理中来,是近年来各村(社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村民自我防护意识越来越强,出租房屋管理方式越来越精细,网格治理慢慢地成为了村规民约中的一部分。“以前总觉得‘管闲事’,现在大家主动来找我解决问题。”网格员沈丽华挎着记录本,穿梭在村巷中。干窑镇的网格员多是本村人,他们熟悉每一条小路、每一户人家。电动自行车充电隐患排查、出租房消防检查……琐碎的工作背后,是村民越来越强的安全意识。
沈丽华每天走访出租房,检查线路、讲解逃生知识。“刚开始租客嫌麻烦,现在连孩子都知道‘插头不用要拔掉’。”她笑着说。村规民约中的“安全条款”,正通过网格员的脚步,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点滴。
从节俭办酒到孝老爱亲,从网格治理到家风传承,干窑镇的村规民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正如村民所言:“守好这些约定,就是守住了咱自己的好日子。”在这里,一纸村约,不仅绘就了美丽乡村的画卷,更让每个人成了幸福的执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