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守护群众“米袋子”

晚稻生长关键期 病虫害防治需“对症下药”

  观看视频

  扫描二维码

  ■全媒体记者 倪峥嵘 李  靖

  本报讯 当前,我县晚稻陆续进入破口抽穗的生长关键期,也正是三代二化螟重合发生、产卵的高峰阶段。连日来,我县科学组织开展三代二化螟防控工作,坚决遏制病虫害扩散蔓延,全力保障粮食稳产丰收。

  在魏塘街道梁桥村的稻田里,农户们正在抓紧进行防治作业。近期温湿度偏高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宜二化螟的孵化与繁殖,对晚稻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威胁。

  “现在水稻正处于破口抽穗的关键阶段,必须抓好三代二化螟防治。”嘉善三联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金全华指着田间的稻株解释道,“你看这些稻株,如果让幼虫钻进去,就会形成我们嘉善人说的‘白稻头’,到时候再怎么防治都来不及了。”

  作为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水稻钻蛀性害虫,二化螟以幼虫蛀入稻株内取食,造成枯心苗、枯孕穗、白穗等症状,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据了解,二化螟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三到四代,其中第三代直接危害晚稻,被称为“三代二化螟”。该害虫具有隐蔽性强、防治难度大的特点,幼虫蛀入稻茎后不易被发现,等到出现“白穗”等症状时,一般可造成减产10%~20%,严重时高达50%。

  针对三代二化螟的发生态势,县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近日专门召集全县种粮大户召开病虫害防治会议,研判当前农业病虫害形势,并制定了详细的防控方案。金全华介绍:“9月4日农业农村部门组织了病虫害防治会议,我们合作社也参加了。根据要求,我们从9月7日开始集中防治,农业农村部门建议采取拉皮管等方式进行防治,强调水量要足、施药要细致,这是确保晚稻丰收的重要环节。”

  本次集中防治时间为9月7日至12日。县农业农村部门提醒广大农户,应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5点后施药,避开高温时段,同时每亩须保证充足水量,使药液能充分喷淋至稻丛基部。施药期间田间应灌水并保水5~7天,以提高防治效果。由于二化螟幼虫多隐藏在稻丛基部,目前不推荐使用无人机防治方式。

  “我们选择早晚时段进行拉皮管打药,每亩用水量达60公斤,重点喷洒水稻底部。虽然人工操作更费时,但水量足、针对性更强,对三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无人机。”金全华表示,嘉善三联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共种植水稻670亩,主要品种包括嘉67、南梗和秀水121等。目前该合作社已完成300亩农田的防治工作,预计天气晴好条件下,剩余面积两日内可全部完成防治。

  “从当前长势看,只要防控到位,预计11月底亩产量可达600公斤左右。”金全华介绍说,下一步,将重点加强田间管理,通过适时灌溉调节田间温度,最大限度降低高温天气对晚稻产量的影响,为实现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确保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坚决打赢晚稻病虫害防治攻坚战,守住群众的“米袋子”。

  电视版《跑农村》

  每周一、周四、周日

  首播:18:10

  嘉善新闻综合频道

  广播版《水乡田野》

  每天:6:05;12:30;21:40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金融
   第04版:专刊
天凝222户安置户喜提“新居”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用科技赋能嘉善农业
月饼“抢鲜”上市 口味包装多元化
晚稻生长关键期 病虫害防治需“对症下药”
一面锦旗背后的“暖心速度”
防空警报试鸣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