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高宇伶
本报讯 今年8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现代农业中试基地在西塘镇鸦鹊村揭牌启用。这个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中试、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技术优势,重点服务嘉善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区域现代农业升级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走进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现代农业中试基地的组培接种室,3名接种工正专注于“植物组织培养”阶段的种苗转接扩繁工作。这里是整个基地当中对洁净度要求最高的区域,房间内部达到万级净化等级,超净工作台内部达到百级净化等级。
“这项技术就像给植物做‘试管婴儿’,从源头上保障了种苗的健康和强壮。”技术人员形象地向记者介绍道,他们将室外获得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等外植体材料消毒后,接种在无菌的人工培养基上,最终培养成一棵完整的种苗。
如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脱毒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消除作物病害,显著提升种苗品质和终端农产品品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马铃薯、甘薯、草莓等农产品的产业当中,成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撑之一。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食品与农业技术研究所设施园艺工程师党康告诉记者,团队还成功实现了植物无糖培养技术从理论到产业化应用。与传统植物组织培养相比,无糖组培快繁将“增殖”“生根”“驯化”三个阶段同时进行,大大缩短了培养周期,成苗率高,种苗质量好,可降低30%以上生产成本。
记者了解到,在无糖组培快繁中,充足的二氧化碳与适宜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相结合,可以显著提高植株的光合效率,获得极高的生长质量。这一技术的运用标志着我国在植物无糖培养领域首次实现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了植物组培技术的新纪元。
植物工厂育苗技术是该基地的第三项核心技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农作物周年工厂化生产。在这里,植物可以享受到“五星级”的生长环境,计算机时刻对植物生育的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完全不受季节和天气影响,生产效率是大田生产的10倍以上。
近年来,团队致力于优质种苗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应用,服务于珍稀中药材、经济植物、观赏苗木及蔬菜等植物的工厂化育苗。现已形成“植物无糖微繁殖系统”和“人工光植物工厂”的系列产品和核心技术,在多种植物的种苗培育中显现出极强的成本优势和品质优势。
在浙江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轮驱动的战略背景下,下一步,研究院将坚守“科技创新服务民生”的使命,以种苗技术革新为核心,深度融合清华科研资源,为嘉善及长三角地区提供现代农业全链条服务,着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