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赶花”时节忙

陶庄:花粉飞扬中孕育致富良种

  观看视频

  扫描二维码

  ■全媒体记者 张舜红 郝  爽

  钟  诚 刘  丽(见 习)

  通讯员 王俊倩

  本报讯 9月5日上午,阳光洒在嘉善县陶庄镇利生村的千亩稻田上,稻浪间传来阵阵拖拉机的轰鸣。8台拖拉机分成四组,在田埂间来回穿梭,卷起的花粉在阳光下形成一道金黄色的雾霭——这是一年中最关键的“赶花”时节。

  “‘赶花’就是授粉,这几天天气好,已经拉了5天花,还要再拉3天。”嘉善县陶庄镇甫林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张甫林站在田埂上,额角沁着汗珠。他承包的150亩地里,种植的是杂交水稻“嘉丰优二号”,这个来自嘉兴市农科院的品种已在陶庄扎根4年。

  上午10点半,一天中最紧张的“赶花”工作正式开始。拖拉机拖着长长的绳子在田间行进,绳子扫过稻穗,激起阵阵花粉。“必须等到十点半以后,花粉才会大量散出。”张甫林解释,“每天就赶3个小时,到下午一点半左右结束,这段时间是授粉的黄金时间。”

  “这几天天气好,‘赶花’正当时。”张甫林介绍,水稻制种的关键在于精准控制花期,确保父本与母本能够同步授粉。从早晨十点半到下午一点半,是花粉最为活跃的时段,也是“赶花”的黄金时间。拖拉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轻轻拉动绳索,带动父本稻穗摇曳生姿,将花粉均匀地撒向母本,完成这场无声的“空中婚礼”。

  “赶花”是水稻制种的关键环节。记者看到,田间种植着父本和母本两种水稻,父本植株较高,穗头饱满;母本稍矮,穗头略显青涩。“不‘赶花’的话,杂交水稻的母本就不会结粒。”张甫林掰开一个未授粉的稻穗,“你看,里面都是瘪的,没有浆。”

  制种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普通水稻种植。张甫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亩产100公斤种子,每公斤收购价为28元,亩产值达2800元,除去成本,利润近千元。“常规水稻种植利润很薄,一亩地也就几百块钱。”张甫林说道。

  陶庄镇农业农村与生态环境办公室工作人员蔡江介绍,全镇今年稻麦制繁种面积达7118亩,其中水稻制种1538亩。镇里通过“种业企业+村集体+制种户”的经营模式,打造了制种小微创业园,同时全镇引进多家种业公司开展制种繁种。

  在利生村大金埂的1040亩园区里,浙江可得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牵引方,以订单形式与农户合作,负责稻种加工销售,并将盈利部分与村集体、制种户分红。2024年,该园区实现产值293.4万元,农户纯收入98.4万元,同比常规水稻种植增收53.5万元。

  近年来,陶庄镇聚力打造“芯鲜种业”金名片,锚定“万亩种业产业,亿元芯片经济”总目标,不断提升制种繁种水平。不仅完善田间基础设施,还对辖区合作社进行提升改造,定期组织制种技术培训。今年初开展的“三送三联三服务”活动,为每个基地配备了对接工作人员,实时跟进生产进度。

  正午时分,拖拉机仍在田间忙碌。花粉在阳光下飞舞,仿佛给稻田披上了一层金纱。“‘赶花’不能马虎。”张甫林望着满田翠绿说,“这几天是花粉高峰期,关系到全年的收成。”在他身后,稻浪翻滚,丰收的希望正在这片共富制种田里孕育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公益
陶庄:花粉飞扬中孕育致富良种
魏塘街道健康减重大赛收官
国庆假期红色旅游受青睐
守护舌尖“烟火气”
拍卖公告
天凝举行高质量就业专场招聘会
通知债权人申报债权的注销公告
遗失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