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土画家”的艺术人生

  ■王家俊

  在县城泗洲公园南隅的一所民居里住着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他个子不高,身体健硕,宽阔的额头布满皱纹。他就是前段时间在上海参加全国精武武术传统套路比赛,并获得老年组金奖的武术爱好者费金根。

  除了喜欢武术,费金根还有一大爱好,那就是画画。说起画画,不得不先说一下他的经历。费金根出生在农村,年轻时做过泥工,后来又做过房产生意。那时的泥工,除了会造房子,还必须会砌灶头。灶头是江南水乡家家户户生活的核心,也是他艺术最初的孕育地。年轻时的费金根常常蹲在灶边,看别的师傅在灶头上绘制各种吉祥图案。那鲜艳的色彩、质朴的线条,描绘着鱼跃龙门、喜鹊登梅的美好愿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从那时起,一颗绘画的种子便在他心底悄然种下。费金根拿起画笔,尝试在灶头上创作。没有专业的指导,他就凭借着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用简单的颜料和线条勾勒出心中的画面。

  灶头画的绘制并不容易,既要考虑图案的美观,又要适应灶头的形状和空间。但费金根乐此不疲,他不断练习,逐渐掌握了灶头画的技巧,他画的图案栩栩如生,在附近村里小有名气,找他砌灶头和画灶头画的人纷至沓来。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厨房设备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灶头,灶头画这门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费金根心中满是失落,但他对绘画的热爱并未因此熄灭。一个偶然的机会,费金根在一次画展中看到了气势磅礴的山水画,那些山川河流、云雾缭绕的画面,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绘画天地,于是毅然决定退休后投身于山水画的学习与创作。

  对于当时已年过六旬的费金根来说,学习山水画并非易事。为了学画,他于2010年起,报名参加了县老年大学的绘画班,迄今已有10多年。尽管他没有多少绘画基础,也不懂得专业的理论知识,但他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从零开始,学习素描、色彩理论,研究山水画的构图和笔法。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画桌上练习绘画基本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进步神速,老年大学的老师、同学对他一致的评价是四个字“勤奋、好学”,他多次被评为老年大学优秀学员,还成为县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为了更好地理解山水的神韵,费金根经常带着画架,穿梭于水乡的田野之间,描绘古老的石桥、蜿蜒的河流、挺拔的竹林,将大自然的每一处美景都铭记在心、呈现于纸上。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的山水画技艺逐渐提高,他的作品开始有了独特的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又融入了大自然的雄浑壮阔。

  在费金根的山水画中,常能看到一些熟悉的元素,那是他当年记忆中灶头画的影子。他巧妙地将灶头画的质朴与山水画的意境相结合,赋予了作品别样的生命力。他的画作特别是长卷画《富春山居图》《桃源问津图》多次在县、市级比赛中获得奖项,更在许多展览中展出,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并被人们称为“土画家”。尽管费金根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他依然保持着谦逊和勤奋。他说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学无止境,自己的绘画之路还很长,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探索的地方。

  那天,我应费老的邀请,去他家参观他的画室。轻轻推开那扇半掩的门,一间弥漫着墨香与颜料气息的画室便映入眼帘。画室不大,却被布置得井井有条:正中央摆放着一张宽大的画桌,上面摆满了各种绘画工具;颜料盒里,色彩斑斓的颜料整齐排列;画笔架在笔架上,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四面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大尺寸的画作,山水、花鸟、人物,应有尽有,每一幅都笔触细腻、色彩浓郁,这些画作,有的已经装裱得十分精美,有的则随意地靠在墙边;墙上还挂了许多获奖证书。

  如今,费老已到耄耋之年,但他对绘画的热情丝毫未减。每天,他依然会在自己的画室里,对着画纸挥毫泼墨。

  从灶头画到山水画,费老的绘画生涯跨越了不同的艺术领域,他用画笔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也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他的故事像他的画一样,充满了诗意和温暖,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尤其是老年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柳洲采风
一位“土画家”的艺术人生
春雨又潇潇
西塘古镇樱花诗行
又见白鹭
“河鲜”之螺蛳、蚬子、鳑鲏鱼
樱花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