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明
年,这个充满情感与回忆的词汇,总是随着冬日的脚步悄然而至。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下,人们对年的感受却大相径庭。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年味如同一坛陈年老酒,浓郁而醉人,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而在物质富足的当下,年味却似乎变得淡薄而迷离,那逝去的年味,成了我们心中永恒的追忆。
记忆中的年味,总是伴随着凛冬深处温暖的烟火气而至。那是藏在时光里的温柔,是童年最深的眷恋。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挂灯笼、燃放爆竹,喜庆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孩子们穿着新衣,手里拿着压岁钱,纯真的笑容如同冬日里的阳光,温暖而明媚。那时候的我们,对年的期盼,在心底悄然生根、萌芽,直至绽放成繁花似锦的画卷。
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那些曾让我们满心欢喜的年俗,似乎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守岁、贴春联等传统习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变得不再那么举足轻重。我们曾以为是年抛弃了我们,实则不然,真正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一路狂奔,却在不经意间遗忘了那份对过年的纯真与期待。
但那些逝去的年味,并未真正离我们远去。它们依然深藏在我们的记忆中,藏匿在那些温馨的烟火气息中,萦绕在我们对家的深深眷恋里。每当过年,那份独特的年味便会悄然回归,让我们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纯真与快乐。
守岁,曾是老一辈人记忆深刻的年俗之一,但如今已发生变化,尤其在城市中。我已不记得从何时起不再守岁,但那些守岁的记忆依然历历在目、温暖如初。它们如同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我童年的美好时光与温馨回忆。
守岁,即在旧年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称作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守岁象征着辞旧迎新,从古至今都是人们辞别旧岁、迎接新年的重要仪式。年夜饭后,各家闭门守岁,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畅谈家常、未来与天地万物,直至五更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守岁不仅蕴含着对逝去岁月的惜别与留恋,更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记得小时候,每到腊月底,我便会兴奋地嚷嚷着要熬通宵,仿佛要完成一件神圣而庄严的使命,父母也总是笑着答应。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精神抖擞,这不仅因为大脑亢奋,还因为除夕家人们团聚的热闹场景,全家共享长长的年夜饭,以及午夜时分的那场爆竹盛宴。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好像未能成功守岁至天明,但这丝毫不影响守岁习俗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意义与珍贵情感价值。
如今,守岁的意愿、情怀和执着已不如往昔那般坚定与执着。守岁的形式已有所变化,但我们仍可以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向亲朋好友传递祝福和思念。
在追忆那些逝去年味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岁月的流转与时代的变迁,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与机遇。在变老的路上或许会发现,渐渐老去的是年龄与容颜,但那些关于年的记忆与情感却如同陈年老酒般愈发醇厚与香浓。我们应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与机遇,用一颗优雅而豁达的心去面对生活的点点滴滴与风风雨雨。
在身体健康、思维敏捷的美好时光里,我们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当初想做却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做的事情。无论是追求梦想还是享受生活,我们都应全力以赴、勇往直前。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我们都应去找寻属于自己的“感兴趣”与“有意义”。
过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愿我们都能铭记那些逝去的年味与温情时光,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在追忆与前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纯粹与快乐。同时,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那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和年俗,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悠悠岁月中,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份温情与感动,优雅地老去,漂亮地生活,守住心中的那份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