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 芷
我们到一个地方,首先会了解这个地方的地名,如果地名有内涵或背后有故事,那么这个地名就很容易被记住。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城市文化的名片,它们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缩影,承载着丰富的信息,能够让人产生兴趣、加深记忆。
在嘉善,许多地名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嘉善各镇(街道)的名字都隐藏着历史和故事,像魏塘,据明正德《嘉善县志》记载,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有大姓富户魏氏、武氏居此,沿华亭塘两岸筑塘建屋,聚商成市,故名魏塘,又名武塘。再比如嘉善市河,一开始叫华亭塘,是宋文帝元嘉年间一名叫王浚的刺史主导开凿的,所以华亭塘的诞生比嘉善建县的历史还要久远。除了华亭塘,嘉善许多河流的名字都大有讲究,如伍子塘、祥符荡、茜泾塘、沉香荡、长白荡等。此外,嘉善的一些路名像中山路、花园路、解放路等都有着历史渊源,一些村名像鸦鹊村、缪家村、展幸村等背后都藏着故事。这些具有浓厚的本土文化风味的地名,呈现出了嘉善鲜明的文脉特征,我们能从一个个地名故事里感受到独特的本土文化魅力。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新地名不断涌现,一些老地名渐渐消亡。新地名中不乏出现一些标新立异、博人眼球的,而一些消亡的老地名又令人扼腕叹息。
有人说,“地名是回家的路,也是文脉传承的根”。地名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与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和风俗紧密相连,能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在城市更新中,要进一步强化地名管理,老地名要保护,新地名要规范。一方面,要加强地名文化的保护传承,守护地名就是守护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地名文化工作应该受到广泛重视,形成社会共识。
另一方面,新地名的命名要注重结合地理、历史和区域功能等方面因素,科学论证,规范实施。今天的新地名,就是明天的“掌故”与“钩沉”。在规划新地名时,要把历史与现实贯通起来、把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统一起来、把时代精神和城市文化结合起来,让更多有品位、有格调、有人气的地名成为城市文化耀眼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