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月
前几日,女儿在家中做好作业后说要看电视,我随口说了句“电视会员都过期了,没会员好多都看不了”。没想到她说都能看的,于是我一看,会员果然在有效期内,可是之前明明只充了一季度,按说已经到期了,经过一番操作才找出原因,原来我在充值的时候默认勾选了到期自动续费。
这时,老公也表示,最近有笔自动扣款的费用,他翻看半天才找出来是之前给女儿检查作业时充了某学习软件的会员,也悄无声息自动续费了,而且还比试用的时候贵了不少。随后,我们看了一下各自手机里不小心“被绑定”的自动续费,竟然有打车、外卖、视频网站等好几个APP的,赶紧把它们都关闭了。
如今,越来越便捷的支付方式让网络消费体验更加“丝滑”。但自动续费、免密支付等方式在简化付款流程的同时,也被一些平台利用,暗藏消费“陷阱”,从而“套路”消费者。笔者母亲喜欢看一些网络小说、短剧,看着看着就会跳出来一系列操作,老人不太懂这些操作,一不小心就开通了自动续费,虽然看剧是“丝滑”了,但是付款也更“丝滑”了。还有消费者在网购平台购物的时候,会有免密支付这一选项,一旦勾选,那么今后购物的时候就不需要输入密码了,钱不知不觉间就花出去了,可能每次单价都不贵,但累积起来也不少,久而久之形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小孩用家长手机购买游戏币等事件。
笔者在给母亲关闭自动续费的时候注意到,自动续费这些提示信息很不“显眼”,很容易被忽略,很有可能会让消费者在并不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被迫”消费,而要关闭这些自动续费、免密支付等方式,不同的手机、不同的APP都是不一样的,有的直接能关闭,有的较为繁琐,需要从微信、支付宝的相关设置里找出来。可孩子和老年人往往不能很好地识别这些信息,成年人也可能因没看清而勾选上,对此,很多消费者表示不理解,也没收到过到期要续费的提醒。就像一些视频网站经常会跳出0.99元或者9.9元试用多长时间,而在试用期结束前并不会提醒消费者,直接就按月、按季甚至可能按年收费了。
现在,网站和APP的各种付费会员越来越多,有的首月优惠、次月高价,有的默认勾选、自动扣款,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对此,我们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定期检查账户交易记录,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家有老年人的也帮忙查看下,手机里有没有乱七八糟的收费项目和忘了关的自动续费,不要白白浪费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