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闹的农村婚礼

  ■顾福田

  农历十二月,忙碌的秋收冬种任务已收尾,属于农闲季节。十二月,又是在春节之前,以前是乡下结婚的最佳时间段。

  乡下的婚礼很热闹。婚礼前一天,同宗共族的人就去帮忙:搭棚搬桌,洗菜汏碗,杀鳝切肉,爆鱼走油肉……忙得不亦乐乎。兄弟姐妹及一些亲戚在婚礼前一两天就忙碌开了,明确分工,保证婚礼既喜庆热闹又有条不紊地进行。

  主人家在婚礼前要先“待媒人”,招待介绍人。“待媒人”的酒菜丰盛,还要有大红包酬谢媒人。

  婚礼当天,男女双方在自家的河桥头(河埠)各钉上两根红桩。原本水乡的新人是用船接的。接亲船上的摇船“大佬”——新郎自家或叔伯家的哥哥们,看到红桩就知道接亲船该停靠哪个河桥头了。现在水泥路、柏油路进村入户,接亲船改为婚车接新人,红喜桩就不钉河桥头,而钉在家门前的路边了。

  贴着红双喜字的车队出发时,燃放“高升”,告知村里人接亲队伍出发了。接亲车带上“谢人篮”和喜糕。篮里有三牲——猪、鸡、鱼,表达新郎对丈人丈母娘养育新娘之恩的感谢和感激。以前讨亲,新郎不下接亲船、不去女方家的,讨亲的一切流程由媒人和摇船“大佬”负责操办。现在的接亲车队里,新郎坐在喜气洋洋的主车中,回来时携手新娘,入座主车。既然新郎去了,讨亲就多了一个开心热闹的环节,新郎手捧鲜花,在新娘房门口求婚求开门,女方伴娘可在门内有意出难题戏耍新郎,看看新郎的才思是否敏捷。新郎或巧妙或故作笨拙的回答,常引得人们的阵阵笑声,场面热闹欢乐。

  接亲车队回来时,声声爆竹响彻村头田野,以示新娘子讨来了,告知村里人来看新娘子,热烈欢迎新人。主人或家人及时出来给人们发烟分喜糖。车子停妥,新娘在男方姐妹或嫂子的邀请下,踏着红地毯进家门,也有直接由新郎背着身穿大红礼服或洁白婚纱的新娘进家门的。

  新郎新娘进入厅堂,红烛高照,满堂喜庆。在司仪的主持下,热闹的婚礼仪式开始。一拜天地,拜谢上天赐予的美满婚姻;二拜高堂,拜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三拜,夫妻对拜,白头偕老乐无穷。拜堂后,在众人的簇拥下,把新人送入洞房。

  中午11:28或11:58,声声爆竹腾空而起,鞭炮齐鸣喜庆欢腾,酒宴开始了,新郎的舅父、姑夫在正厅东北角桌落座,其余客人可随意坐。一对新人在家人的引领下,从舅舅、姑夫那桌开始,向亲朋好友敬烟、敬酒和“叫应”。新郎敬烟,伴郎代新郎敬酒,新娘给宾客点烟。“叫应”即新娘在男方母亲或嫂子陪伴下,与主要长辈亲戚一一见面。被“叫应”者给新娘一个红包——“见面钱”,新娘则送毛巾或其他小礼品作为回礼。

  为活跃婚宴气氛,参加者可与新郎新娘调侃。如新娘给客人点烟时,客人故意用鼻孔把火吹灭,而让新娘多次点烟。新娘对熟悉的客人也可顽皮点,用好几根火柴一起点或把打火机火焰开到最大,烧得调皮者狼狈不堪。亲朋好友也可用言语让一对新人多饮酒,新郎新娘如不胜酒力的,可由伴郎挡酒或代饮……总之,不分老少都可出点子搞热闹,使婚事办得喜庆热闹。

  结婚第二天“回门”。一对新婚夫妻回到新娘的娘家。女方家里也举办隆重的回门酒席。回门酒的流程除少一个拜堂仪式外,其他的与男方结婚酒差异不大。新郎在丈母娘或舅嫂的带领下,与女方主要长辈见面“叫应”。喜气洋洋,热热闹闹。

  第三天“跑三朝”。夫妻双双把娘家回,与女方父母家人团聚。“跑三朝”已是婚事的尾声了,客人已回去,但新娘妈妈的亲姐妹可能还在,陪伴一下女儿出嫁后心里有点空荡荡的新娘妈妈。

  三天内,村里人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去新郎新娘的新房里闹新房、讨喜糖。一家办婚事,全村都热闹。

  “十里不同俗”。民间风俗由于地域不同,各有差异。同一区域,隔条河隔个荡,可能又有所变化。但婚礼的宗旨是不变的,离不开“喜庆”“热闹”这两个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人文
嘉善四中及其前身嘉善魏塘镇补习班
热闹的农村婚礼
又见苦楝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