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董 天 郝 爽
通讯员 吴 涛
本报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日,在干窑镇“窑望丰赢”共富工坊,来自上海杉达学院嘉善校区的30名学生代表开启了一场美妙的农耕之旅。
“我们的大米销售量每年在50万公斤左右,比十几年前翻了几十倍,每年实现收益超50万元,预计今年将超60万元。也就是说,我们范东村今年每个村民的分红将超过1000元。”“窑望丰赢”农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骄傲地告诉大家。靠田吃田,也能闯出一片天地。这正是在“千万工程”指引下“以农兴农”的一个缩影,也让在场的学生们感受到了土地的力量。
“大家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吗?”在农事体验环节,大家围坐在稻田边,认真聆听“稻米”的故事,寻找大米由来的答案。随后,收割稻谷实践环节,他们迫不及待地分成三组跟随工作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挽起袖子,手持镰刀,在工作人员的示范和指导下,一手拿稻,一手挥刀,小心翼翼地收割着稻谷,逐级攻破,感受着丰收的喜悦。收割完,大家用手磨砻碾米,轻轻吹掉稻壳,留下的都是得之不易的劳动果实,然后将稻谷的“前世今生”留作纪念。在收割过程中,大家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割稻工具,更懂得了尊重劳动、珍惜粮食。
不少学生感叹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深切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与劳动人民的不易。“无论多么高大上的理论知识,都不能停留于封闭的空中楼阁,唯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展现出理论的魅力。”参与活动的陈同学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农民的生活状态,也感受到了书中所说的“泥土的智慧”。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水土丰饶之处,稻浪翻涌,千百年来,土地承载着耕作者日复一日深沉的情愫。此次“探索农耕文化”主题研学给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亲近大地,走近自然,从土地与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这是“劳动育人”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近年来,干窑镇依托镇内丰富的农业、文化、旅游资源,“研学+农文旅”的新业态模式为镇内推广乡村农业资源打开了新思路。未来,在不断满足全域、全季、全年龄段研学旅行需求的基础上,干窑镇将开拓市场,不断培育构建研学旅行全产业链条,完善研学配套设施,让更多青少年的课堂搬进乡间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