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喆
上周,我网购了两瓶吃的东西,兴冲冲地想拧开瓶盖,尴尬的事情发生了,手都拧酸了也拧不开,垫了毛巾、纸巾,掌击瓶底和瓶盖,用尽办法,还是一瓶都打不开,我只能用笨办法——每天拧,连续拧了几天,终于拧开了。我在想,换作女同志,是不是只能“司马光砸缸”了。
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很多产品的外包装设计得都不够人性化。拿火腿肠来说,没有趁手的工具,真的很难剥开包装,如果用牙来“撕”,那场面是多么的狼狈!网上甚至有怎么徒手剥开火腿肠的教程及各种小窍门,说明碰到类似问题的人很多。我在餐桌上见过有人找不到隐蔽的开口,怎么都打不开湿巾纸包装的;见过塑料包装没有“拉口”,只能用剪刀剪开的;炒菜时,等耗油从瓶子里慢慢流出来,菜都要焦了;礼盒装的大闸蟹寄到外地,有些人不会吃,那么贵的礼盒里都不附一张食用说明,也没有可以扫一扫看食用方法的二维码……
消费者高高兴兴地拿到产品,却要困惑或者头疼一回。产品在外观、包装、使用说明上有一些缺陷,给用户造成困扰,究其原因,厂家的服务意识不强,没有考虑消费者的体验感,想当然地认为大家都知道,不需要多讲;另外,商家的创新意识有待增强,一件产品的外包装有问题,应该及时发现,听取消费者的反馈,积极做出改进,而不是让消费者发挥“聪明才智”想办法解决。我发现买的进口鳕鱼香肠,其设计就很人性化,有一个贴纸一样的“拉头”,拉一下,火腿肠就打开了,多方便。在这方面,国内的一些企业还是要向先进学习,不要“老一套”一搞几十年,不愿意主动创新去解决问题。
要想让产品更人性化,企业得多听听用户的反映,或者在设计的时候,多考虑用户的感受,在细节上下功夫。包装上多打几个字“由此撕开”,也许就不会发生餐桌湿巾纸打不开的窘境;一个“拉头”就可以突破火腿肠坚韧的“外衣”;一个拉环,就可以避免掰开盖子后里面的食材“天女散花”洒人一身的懊恼;一个二维码,扫一下出现一个简短的视频,就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食用方法……
服务需要用心,换个立场,替用户多考虑,就能生产出更具人文关怀的好产品,用户少一些“吐槽”,商家才能多一份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