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岗
1986年,县里开始筹建电视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建电视台必须要有电视信号发射塔。上面批准的电视发射功率较小,如果发射塔建在偏南的县城,就无法覆盖嘉善全域,无奈之下选择相对中心的干窑镇。经过实地踏勘、综合评估,最终选址在善砖路与窑新路的东北侧,用地两亩多一点。
这个地方就在我家东面一百来米,原干窑大队部的北面,属于我们老三队(后拆分为三队和九队)的土地。我小时候,这里是一片鱼塘、洼地,有一年冬天特别冷,结了一大片冰,我们用土办法溜过冰。“农业学大寨”运动时,改造成“大寨田”,但因地势过低,易淹易涝,属于“低产田”“丢弃田”。
工程大约是在这一年七八月开工的。先是浇筑塔基,因为电视发射塔高达80米,又是建造在洼地上,所以地基挖得很深、很大,用掉的水泥、钢筋,据说可以造一幢大楼,造得非常坚固,可抵御烈度7.8级的地震和12级台风。当时,我已经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每次骑车回家经过的时候,总会停下来看看,顺便也拍了几张照片,记录了电视塔建造的几个瞬间。
承建电视发射机房及附属设施的是我母亲所在的203建工队。那座二层小楼,应该是当年干窑镇上最具现代气息的建筑。许多人都以此为背景,“立此存照”。作为半专业的摄影人,电视塔建成后,我还专门登上第二层云台,向不同的方位拍摄了干窑镇鸟瞰照片。
1987年春,土建工程通过验收,进入设备安装、调试,据资料记载,主要设备是一台36频道300功率的分米波电视发射机和一座两层四面偶极子发射天线。这一年4月,电视信号发射塔投入使用。
进入本世纪后,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通过天线接收信号收看电视的越来越少,电视发射塔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现在,发射塔和机房的主要作用是承担广播电台信号的发射和干窑广电站的业务窗口。但不要忘记,电视发射塔曾经拉升了干窑的“高度”,提高了干窑的知名度,增强了干窑人的自豪感,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