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熔在骨子里的记忆⑦

交公粮的那段往事

  ■沈水根

  交公粮,在民间通常指的就是交农业税,即中国历史上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这一税制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即公元前594年,当时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标志着农业税的开始。“初税亩”从字面上解释,“初”即开始的意思,“税亩”指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大意是对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对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到了公元前356年左右,那时为了实行兼并战争的需要,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其中就包括了交公粮的制度,要求农民将所种粮食的一部分上交给国家,作为对国家的贡献或赋税。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到了汉代,农业税正式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20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推进,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中央政府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在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正式从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了农业“四税”,即农业税(公粮)、屠宰税、牧业税和农林特产税。从此,被称作“皇粮国税”的交公粮制度成为历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公粮可以说是农民尽义务的代名词。往事虽已逝去,但交公粮如同一幅幅泛黄的画卷,承载着一代代农民辛勤奋斗的痕迹。交公粮大都以实物(粮食)缴纳为主。当粮食收获后,通常在规定时间内,将晒干扬净的粮食运送到指定的粮站。粮站工作人员对粮食的纯度、干燥度、有无杂质等进行检验,合格的才能过秤进库。粮食进库后,工作人员要在《划码单》上签好字,然后生产队的人(农户)直接到计算室结账,并将一定比例的粮食作为公粮来缴纳。

  1983年以前,农村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大集体时代。当时有句顺口溜,叫作“完成国家的(公粮),留足集体的(种子粮和储备粮),剩余部分分给农户的(口粮)”,要求农民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间的关系。公粮是以耕地多少由上级统一下达任务,每年根据耕地增减的变化而变化。各地亩税也有一定差异,每亩税额一般在30元上下。公粮由税务部门委托粮食部门代收。那时的公粮是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每当收购粮食时,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会派人进驻粮站,协调粮食收购、公粮收缴、矛盾调处等工作。记得那时生产队都种“三熟制”,即春粮、早稻和晚稻,凡是收获的麦子、稻谷都可以交公粮。一个生产队一季春粮,一般还交不足一年的公粮。到了“双抢”时节,炎热的夏天,晴空万里,骄阳似火,早稻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为了按时交清公粮,农民们头顶烈日,汗水湿透了衣衫,抢收着成熟的早稻,经过脱粒、过筛、翻晒等一系列繁杂工序,最后把干干净净的稻谷装船运往粮站,去完成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交公粮。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加快,1983年成为一个重要标志,农村已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由于耕作模式的持续改进、化学肥料的逐步增加使用以及治虫防病技术的大力推广,三季粮食作物实现持续增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与此同时,交公粮的方式也由原来生产队集体上交改为单家独户上交。那时,农户不但要上交公粮,还要上交“三提留五统筹”。“三提留”即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也称为村级提留;“五统筹”则是指乡(镇)合作经济组织依法向所属单位(包括乡镇、村办企业、联户企业)和农户收取的,用于乡村两级办学(即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乡村道路等民办公助事业的款项。这些款项对于农户而言,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记得1983年下半年,农村已完成分田到户,我家分得9亩多承包田。这是农村改革的历史性转变,从此,农民真正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并将继续为国家和集体作贡献,而这种贡献最直接的体现之一便是交公粮。望着承包田里金灿灿的稻浪,家人们心中充满了丰收的喜悦。那年9、10月份,开启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第一个秋收冬种。

  有一次,我随父亲起早摇船去卖稻谷交公粮,到了那里已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卖粮的船只在河滩边排成了长长的队伍。人们耐心地等待着,脸上充满着期待。等了许久,终于轮到我家检验了,粮站的工作人员头戴草帽、身穿蓝白相间的工作服,一脸严肃的样子,他们用一根长长的铁扦子插进船舱里,抽出一些稻谷,仔细查看稻谷的质量。父亲紧张地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工作人员又用手抓了一把稻谷,熟练地丢进嘴里咬了咬,判断稻谷的干燥程度。如果稻谷水分、杂质不合格的话,那就要将稻谷挑到粮站的场地上或者回家去重新晾晒和处理,幸运的是我家的稻谷质量过关了。

  紧接着,我帮父亲畚稻谷,父亲把一担担稻谷挑进粮库,没多久约1500公斤稻谷进仓完毕。父亲擦着满脸的汗水,身体感觉有些疲惫,他点燃一支香烟,在树荫下稍作休息。那时,每家每户都有一本《农业税现粮缴纳证 粮食收购任务出售证》或《国家粮食定购任务出售证》,本子里清楚地写着某乡某村某组某户以及“公粮”“三提留五统筹”的上缴金额,粮站计算室里有一份《分户清册》,结算时工作人员将《出售证》与《分户清册》一核对,很快就能完成结算。父亲抽完烟拿着《划码单》及《出售证》去计算室结账。当时,晚稻谷收购价每公斤在3角6分左右,1500公斤稻谷卖了500多块钱,交清“公粮”和“三提留五统筹”后,只剩下150多块钱。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感慨地跟我说:“交公粮是历朝历代延续下来的农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现在国家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资金,所以交公粮一分一厘也不能少。”父亲的这番话使我真切地感悟到农民身上那种勤劳、朴实、奉献的美德,他们用粗糙的双手耕耘着土地,用坚韧的脊梁撑起了生活的希望,用默默的付出诠释着对大地的热爱与坚守。

  那段交公粮的历史虽已远去,但它如同一座丰碑,见证了农民的奉献与担当,也必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始终不忘农民伯伯的纯朴、善良和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熔在骨子里的记忆⑦~~~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人文
电视塔
干窑的斜阳
交公粮的那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