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门往事

  ■钱大忠

  金秋十月,我漫步于嘉善老县城,细细品味城内的古河道。沧桑百年,老县城内古河道所剩无几。华亭塘,现名魏塘市河,旧貌换新颜,生机勃勃。南城河,风姿犹如当年,洁净的河水缓缓流淌,岸边的杨柳随风飘荡,几位钓鱼者静静地等待着鱼儿上钩。老县城内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三官塘桥,横跨南城河,挺拔而俊秀,南城门虽无踪影,但古城门遗址依稀可见。我站在紧靠南城门遗址的三官塘桥上,向北远望,一幢幢林立的住宅楼映入眼帘。此时此景,往事重现,历历在目。

  嘉善老县城早年有完整的城墙,有四座城门,东有东城门、南有南城门、西有西城门、北有北城门。老嘉善人早先图方便,用城门名来称呼县城的一些地方。所以,嘉善老县城就有“东门”“南门”“西门”“北门”等区域,县城居民都认可,虽没有清晰的地界,但有约定俗成的地域。“南门”,因南城门而得名,是老县城内范围最大的居民住宅区。我少年时,听“南门人”讲过,“南门”的大致地域是南城河以北、徐家弄以西、西城河以东的一带区域。那时的南门,小街、小弄数不清,多为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纵横交错,清一色的石板路,光滑锃亮。在南门,楼房、平房一片挨一片,沿小街相对而建,一眼望不尽临街的木门、砖墙、黛瓦;小弄里相间的石库门内,庭院深深,古朴幽静,悠闲自在。

  南门街弄众多,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街,街名别有韵味,叫“跨街楼”。“跨街楼”是联结街道两旁楼房且横跨在街路上的楼,为江南独特的建筑风格,自清中叶开始盛行。但在我的记忆里,这条街上没有看见过“跨街楼”,可能只是叫叫而已。然而,位于“跨街楼”西侧的瓶山,是老县城内人人皆知的古迹。据史料记载,瓶山,原为宋代官酒库,后朝廷禁酒,此酒库被废,丢弃的瓶盎堆积如山,后人借此搭建假山,故称瓶山。原先的瓶山,山门朝南开,四周河道环绕,山上树木茂盛,绿水青山,景色诱人,山顶上的玉皇阁,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俊秀。旧时,瓶山乃是文人墨客集聚吟诗游玩之地。我小时候,瓶山风光已不如当年,但还是孩童们爬山游玩的好地方,还是当时的文化人拍照留影的好场景。

  南门文化底蕴丰厚,历代名人辈出。清代名医吴树人,出身医学世家,世居南门徐家弄。他父亲医术高明,著有《诊治心得》十二卷。吴树人从小聪明好学,后随父学医,潜心钻研,医术渐长。他曾在枫泾、朱泾、钟埭、平湖等地开设诊所,诊疗看病。他医德高尚,凡病家请他治疗,从不计较酬金多少,对每位病人都细心诊脉,究其病源,慎开处方,几十年如一日,治愈者无法计算,他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很有声望。他的学医门生10余人,其中佼佼者陈良夫,业绩卓越,名望盛极一时,被当代人所推崇。著名学者张天方,出身书香门第,家住南门盐典埭。他的一生文史成就非凡,他翻译的名诗《孔雀东南飞》在法国出版。他对于甲骨文研究、考古、古诗词散文,均有很高的造诣,在文史界有口皆碑。他一生热爱教育,从风华正茂到古稀之年,投身教育事业,曾任嘉善县女子高等小学校长,浙江第一师范教师,国立暨南大学教授、教务长、文学院代院长,浙江师范学院研究班教师,杭州大学教师,桃李满天下,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著作颇多,为祖国文化事业作出贡献,被列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嘉善人,老家也在南门。据孙老生前回忆,他老家是“沈厅”,沈厅前后五进,轿厅、客厅、主厅、内宅和后楼,前门有一河桥,可停船和洗米,河对岸是花园弄。唐代宰相陆贽有后裔居住在南门,现仍在南门保存着一处陆家门楼。南门名人荟萃,嘉善人自豪。

  我念初一时,我家已从东门大街搬至中山路亭桥东堍的施家老宅居住,离南门仅几步之遥,我有好多初中同学毕业于南门街小学。南门街小学位于徐家弄西侧,南临曹家埭,北靠瓶山街。南门街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学堂,创办于1913年,前身是嘉善县女子高等小学,1930年起招收男生,成为男女生兼收的学校,并改名为珍珠桥小学(珍珠桥是南门的一座古石桥,以桥名为校名,富有诗意)。随着时代的变迁,珍珠桥小学改名为南门街小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门街小学生源充足,师生勤奋,小学毕业生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前茅,由此南门街小学成为县重点小学。

  靠南门街小学南面有一家我熟悉的国营工厂,厂名为嘉善县农机二厂,主要制造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县农机二厂当时在嘉善属大厂,是嘉善一中学生的学工基地。我在嘉善一中读初中时,曾两次进县农机二厂学工劳动,每次学工劳动都长达一个多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正处“文革”期间,花园弄桥被改名为“革命桥”,南门街小学被改名为“革命小学”。从嘉善一中到县农机二厂,需跨革命桥,走徐家弄,途经革命小学,进入工厂门口。县农机二厂大门不气派,但厂区面积蛮大,靠北是厂办公区,都是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原先均为大户人家的宅院;靠南是车间区,都是新建的大车间,坐北朝南,一幢又一幢,挺有气势;厂区南临南城河,厂里特设码头,水路运输便捷。当时的工人师傅最吃香,身穿工作服,头戴工作帽,个个精神抖擞,人人意气昂扬。我最敬佩的是车工师傅,他们站在大机床旁,全神贯注,熟练地操控车床上的各种手柄,对卡在转盘上的毛坯铸件,时而削刨,时而钻孔,时而切割,一件件精光锃亮的机器零件加工而成。车工师傅,眼尖手巧,技术高超,真可谓能工巧匠。

  我在县农机二厂学工两次,先后“拜”了史师傅和小汪师傅为师。小汪师傅比我大七八岁,眉清目秀,脸有酒窝,身体矫健,手脚灵巧,是一位出色的修理工。他修理的是农机二厂自己制造的电动脱粒机,是当时农村普遍使用的、将稻谷从稻穗上脱粒下来的专用设备。在收割季节,使用频率极高,再加上当年产品质量一般,容易损坏。偌大的修理车间,几乎有一半空间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需整修的脱粒机。脱粒机一般在农忙时使用,只要在农忙前修理完毕即可,故厂里只安排小汪师傅独自修理。这么多的活要干完,在我眼里不可思议,而小汪师傅不慌不忙,不厌其烦,一台台修理下去。每修理一台脱粒机,他总是将脱粒机的主要配件全卸下来,清理干净,该换的毫不吝啬全部换掉。当时,厂里修理脱粒机的费用很低,旨在为农服务。农民兄弟抬进厂里修理的脱粒机,均受损严重,千疮百孔,可经小汪师傅的精心修理,脱胎换骨,台台完好如初,等待主人取回。我跟小汪师傅学工劳动,只是做点下手活,拧拧螺丝,递递榔头,扫扫地皮,微不足道。小汪师傅待我极好,热情周到,有问必答,手把手教,心连心带。相处一月有余,小汪师傅默默无闻地修好了多少台脱粒机,我已记不得了,但他真诚、质朴、勤劳、善良的品行,在我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激励我成长。时隔40余年,我与小汪师傅再次相遇,他因企业转制而下岗,在一家银行当保安,仍坚守岗位,任劳任怨,争当“好卫士”。

  南门原均为石板路,后有一条新路,由小河浜填平而成,路面由煤渣铺垫所建,故此路称为“煤渣路”。那时,煤渣路直而平,南北走向,与徐家弄、“跨街楼”平行,北端为魏塘市河,南端为瓶山街。在那个年代,嘉善人民广场的跑道和学校操场的跑道均由煤渣所铺,因煤渣跑道松软又有弹性,在当时普遍使用。南门的煤渣路,便成了居住在附近小朋友的户外运动场,每当周六下午,煤渣路热闹非凡,孩童们尽心地玩耍,“官兵捉强盗”“躲猫猫”“斗鸡”、放风筝、跳牛皮筋,玩得不亦乐乎。当时的煤渣路,我们同龄人无不知晓,现在谈起都会说“我去过”。我有一位嘉善一中的初中同学,家住煤渣路东侧一民宅内,他叫阿明,年长我几岁,见多识广,善待同学,与他交往,社会阅历增加不少。在我读初中时,同班的男生和女生互不相干,上学各归各、下课各顾各,路途相遇,男生让路,女生低头,就好像是陌生人。那时的初中生,极少有“早恋”的。然而,年长的阿明在初三快毕业时,主动出击,“追求”同班的一位女生。这位女生长着一双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肤色白皙,体态丰腴,在同学们眼里是位漂亮的女生,只是都不说而已。面对阿明突如其来的“追求”,这位女生害怕极了,马上报告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是过来之人,晓得初中学生正值花季,爱慕异性很正常,但在那个年代是绝不允许的,便狠狠地批评阿明一顿,事后不了了之。时隔近30年,我与老同学阿明再相见,他早已组成了美满幸福的小家庭,他妻子品貌端庄,小巧玲珑,朴实善良,能干勤快,他小孩已在外地读大学。夫妻俩经营一家熟食店,他店里烧煮的盐水鸡,价廉物美,销量大、生意好。阿明诚信经商,夫妻恩爱,教子有方,善待邻居,多次被评为“五好家庭”。我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时,曾为他的家庭颁发过“嘉善县五好家庭”奖牌。回想阿明同学,颇为感慨,这位南门人的人生路还是蛮出彩的。

  南门物质文化遗产丰厚,上自明代、下至民国的古建筑均有遗存,经典的有金氏后厅、钱士升故居、孙家宅、蚕种场旧址、费家大宅。钱士升故居位于钱家汇,此老宅我没有进去过,没什么记忆,而对于钱家汇我印象深刻,沿街的建筑气派典雅,房屋前的街沿石高而宽且长,光滑锃亮,夏天坐在上面,一股凉爽由下而上;沿街房屋的门板又厚又宽,敲起来“咚咚”直响,迎面靠近,百年老木的幽香阵阵袭来,那感觉现难以寻觅。蚕种场旧址,是南门典型的西式古建筑,位于瓶山街149号,始建于1926年,是张天方先生夫人吴任昭为创办“新善蚕种场”而建。吴任昭是一位有知识的女强人,系上海蚕桑学校毕业生,完全接受新式教育,曾在江苏无锡蚕桑学校任教,与张天方先生结婚后,前来嘉善经营蚕种场。她培育的“仙女牌”蚕种,品质好,蚕农得益,名扬四方,被记入嘉善蚕桑发展史。我高中有位同学就住在蚕种场旧址,他家我去过多次,记得当时的蚕种场旧址,从北面的石库门进入左转有一大天井,靠北为五开间的二层楼房,靠南为三开间的平房,整个院子为县级机关宿舍,住着很多机关干部,我同学的父亲在县教育局工作,母亲是小学教师。那幢二层楼房,坐北朝南,西式建筑,南立面欧式风格,底楼走廊挺高,二楼阳台挺宽,楼上楼下装饰典雅,内侧为青砖墙面,彩砖勾勒门窗,外侧由方柱、护栏和木雕横梁纵横镶嵌而成,凸显西方建筑的线条美。蚕种场旧址是南门西式建筑的经典,且文化底蕴深厚,可惜后来被拆掉了。如今,南门高楼林立,道路畅通,一派现代气息。而明代建筑金氏后厅、民国建筑费家大院得到保护,修旧如旧,风姿犹如当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人文
南门往事
嘉善一中·嘉善中学及其前身圣类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