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松石篇

苍髯复槎牙——《苍松图》

《苍松图》 材质:纸本水墨 尺寸:纵101厘米,横45.8厘米 创作时间:1344年,吴镇65岁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沈国庆

  《苍松图》原系清宫旧藏之物。20世纪80年代,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资格审核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臣彬(徐邦达先生入室大弟子)在民间收藏中发现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一棵古松伫立岸边,树干粗壮,枝条短疏,不见松针。松树下方有湖石、兰花。画面只有两个层次,近景为松石,远景为远山。近景和远景用水面分隔。松树傲骨居于上,湿墨淋漓,意气高古,用墨丰富,淡墨、浓墨、湿笔、干笔轮番使用,层次分明;而下方湖石、水草,倾斜逸出。浓淡相间,有隐逸恬淡的情致;构图分明,上下两段,而背景留有大量空白,远山逶迤,清旷野逸,极尽平远之势。老松、湖石、水草、远山看似各自独立,但又被一片苍茫之气韵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画面上的松树没有松针,乍看很是奇怪,但结合吴镇一生的经历也就可以理解了。一幅《苍松图》就展现出吴镇的个性强硬、高逸超脱。这种画风是吴镇倔强生命的呈现,不入俗,随遇而往,如苍松俯瞰天地,不因天地宇宙而改变自己生长的姿态,任风雨,任雪霜,任尘世千年,依旧孤洁不移。吴镇没有黄公望、王蒙那般对功名的孜孜以求,也不同于倪瓒那般对孤寂生命的极尽抒发,他的生命是充满自我自信的,是充满野趣情味的,也是充满真实倔强的。

  吴镇是个孤傲的人,《沧螺集》卷三记载:“(吴镇)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表,号梅花道人。从其取画,虽势力不能夺,惟以佳纸笔投之案格,需其自至,欣然就几,随所欲为,乃可得也。”同时,吴镇也是“元四家”中唯一与另外几家绝少来往的人。整个元代,流行文人之间互相在画中题诗题款,以此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而吴镇似乎是一个例外。这种倔强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让吴镇在同时代的文人画家中显得特立独行。

  除了性格上的特立独行之外,在绘画中,吴镇同样是“倔强”的。我们知道元代画家基本上摈弃了南宋院体画的画法,但是吴镇却并不以为然,他在许多作品中直接借鉴了南宋马远、夏圭的技巧。这幅《苍松图》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我们所看到的山坡、苍松为整个山景中的一角,这种“逆时代”的尝试,并未让作品陷入俗套,反倒是借由吴镇独有的笔墨语言,让马、夏传统在此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苍松图》中有一种生命的倔强,而倔强中又饱含着野逸与温雅两个生命主题。在这幅作品中,苍松代表着野逸的生命,而湖水和远山象征着温雅的生命。吴镇的野逸与温雅是相生相和的,共同构成了其倔强的生命乐章。无论是诗词、书法还是绘画,在此都仿佛是倔强生命艺术的宣言。如果要将这种倔强的生命具体到某个我们熟知的形象中,大概就是“中国隐士”。

  谈到隐士,“倔强”应该是隐士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倔强,隐士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才孕育了独特的精神之根。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人做出一些令人不解的选择,有人放弃城市的优渥,而选择乡村的清贫;有人放弃稳定的工作,而选择朝不保夕的创业;有人放弃趋势潮流,而选择逆风飞扬。这份倔强,总能让我们看到奇迹。

  遗憾的是,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似乎被安排好了所有的人生选择。总有人告诉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就像吴镇所处的时代,所有人都会告诉初入绘画之门的孩子,不要学马远、夏圭,不要学院体画画风,要承袭董源、巨然。如果吴镇接受了人们的谆谆教导,或许,今天我们所谈论的“元四家”也便没有了吴镇。就像当年与盛懋比邻而居之时,世人都争相购买盛懋的作品,却少有人问询吴镇的作品,吴镇却依旧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方向,一句“二十年后不复耳”是吴镇对“潮流”铿锵有力的回绝。

  人生短短不过百年,放到千万年的宇宙自然中,不过转眼瞬间。刹那间,沧海桑田,一转眼,已是千年。放眼宇宙,总是感到惶恐,唯有努力倔强地让生命绽放出灿烂之花,才不虚人间走一遭,这一遭,活得欢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熔在骨子里的记忆②~~~
松石篇~~~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健康嘉善
   第04版:人文
黑天鹅做媒
削草皮泥
苍髯复槎牙——《苍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