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以农事服务为核心 “点亮”乡村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扫描二维码

  ■破界·重构——大片区组团发展进行时

  ■全媒体记者 郁丽芳 郝 爽

  本报讯 发展农事服务,推动乡村发展。近年来,惠民街道大泖村以农业产业经济为基础,以农事服务为依托,全域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助推资源利用、资产盘活、粮食生产和集体经济增收,实现多方受益、多元共赢,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之路。

  眼下,大泖村的田间地头紧张又忙碌。在大泖村省级现代农事服务中心的育秧中心内,工人们正在利用水稻机械化播种设备进行“填土、播种、覆土、洒水、自动叠盘”等流水线作业。叠盘之后,工人们又将秧盘移入控湿控温仓库育苗。大约两天出苗后,再将秧盘放置到田间自然培育。

  得益于新建成的省级现代农事服务中心,今年大泖村育秧面积在去年7000亩的基础上新增至1万亩。同时,大泖村还加大了资金投入建设配套育秧田块。通过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打造“一站式”农事服务平台,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有效增加村级集体收入,让乡村振兴轻装上阵、加速前行。

  今年,大云镇的缪家村、曹家村、东云村,惠民街道的大泖村、惠通村、新润村,以及平湖市钟埭街道的钟埭村等村联动组成“大缪家”组团片区。在片区组团发展过程中,大泖村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农事服务之路越拓越宽。大泖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富志刚表示,现在大泖村已将组团片区内的所有村都纳入了农事服务范围,并建立起了长期服务关系。不仅如此,大泖村还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了长三角周边地区,如为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的农户提供了近2000亩的农事服务。

  这几日,上海金山区的水稻种植大户卫美良特地赶到大泖村的育秧中心查看秧苗生长情况,他一共在这里预订了200亩秧苗。“和他们合作社合作了八九年了,这里服务态度好,是流水作业,规范细心。”种植大户卫美良说道。

  农事服务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技培训的源源助力。今年年初以来,大泖村先后举办省级“头雁”带“群雁”,“三院”联动促“春耕”暨粮油作物春季田间管理现场观摩培训活动,全县小麦生产观摩会、水稻机插秧培训等活动。邀请农业专家亲临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教学,组织农户实地观摩学习。新技术、新经验在希望的田野上广泛传播,为粮食增产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徐锡虎走进大泖村,查看育秧进度以及秧苗长势,并针对性开展农技指导。对于秧苗的品质,徐锡虎给出了较高评价:“这些秧苗都是机械化播种,播种较为均匀,品质也不错,有利于提高水稻单产。”

  近两年,除了精耕农事服务外,大泖村还在深入探索农事体验中心运营新模式,推出了“插秧体验”“石磨年糕”等沉浸式农事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将传统“土味”农事转化为“吸金”产业。同时,深挖乡村文化内涵,将农耕记忆、民俗风情融入产品设计,开发特色农产品礼盒、非遗文创好物,以品牌化、市场化思维,全力打造农旅融合“金字招牌”,不断提升大泖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接下来,大泖村将继续拓展服务边界,优化产品结构,构建多元化、高品质的稻米产销新格局,让稻香飘得更远,让村民钱包更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精准普法+法治体检+长效护航~~~
小乒乓“转动”大民生~~~
~~~
让艺术之花在乡村绽放~~~
推动文明乡风建设迈向新高度~~~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人文
以农事服务为核心 “点亮”乡村发展
“典”亮法治营商路 法润企业促发展
这个社区打造家门口的“幸福乒乓角”
共享夏日邻里温情
西塘“村k”舞台长出顶流苗子
一纸村规民约 “约”出文明乡风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