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马观花游西塘

  图为金一任提供

  ■吴建昌

  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坐公交车去游了一回西塘。说是游西塘,其实是走马观花式地走了一下西塘的环秀桥、七老爷庙、送子来凤桥、烟雨长廊、塘东街及西街的西园等地方。

  坐公交车去西塘:一是省心,不用考虑停车的事;二是实惠,刷卡一元就可来回了。上午十点半在县城丝绸路公交站上的车,过老鹰雕塑、体育路立交桥,过炮台口,一路朝古镇西塘而去。公交车在宽阔的善西公路上奔驰,透过车窗,映入眼帘的是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麦苗仿佛蓬勃的少年,在暖阳的轻抚下,身姿愈发挺拔,绿意愈发葱茏;金黄色的油菜花开得肆意张扬,一片连着一片,将田野装扮得明艳动人;透过花丛,似乎看到了成群的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忙碌地飞舞着,它们是春天的使者,传递着生命的喜悦;远处有几只鸟儿抖擞着羽翼,在天空欢快地穿梭,奏响一曲春天的交响曲……

  大半个小时后,车到西塘站。下了车,出了站,朝北走过南苑路,沿着平川路走几百米,就到了古镇景区入口处之一——唐家弄口。刷了身份证进入,经过大名鼎鼎的石皮弄,走过钟福堂,拾级环秀桥。伫立桥顶放眼远眺:市河两岸倒映着粉墙黛瓦的倩影,春风轻轻地抚摸着绿芽初吐的垂柳,清澈的河面上欸乃而行的是乌篷游船,大红灯笼摇曳处的是送子来凤桥,游人如织的是西塘精华所在的烟雨长廊……收回视线,缓步走下环秀桥。

  桥堍旁青石板的河埠头,石级上有一大娘蹲着在洗衣服,边上放着盛衣服的木脚桶。大娘的双手一搓一甩,一提一拧,衣服上的水开始是哗哗地瀑布般倾下,而后是珍珠般滴下,滴在水面上画出圈圈涟漪。涟漪外是“似与游者相乐”的小鱼群,它们悠哉乐哉,半点儿也不受那涟漪的影响。惊讶于西塘河水的清澈,恰如柳宗元《小石潭记》里描写的那潭水。

  到了西塘,总要去看一下护国随粮王庙(俗称七老爷庙)。沿着环秀桥西面的烟雨长廊朝西走不多远的路,就来到庙门前。凑巧的是,庙门原是关着的,不知怎的,我刚到门前,就传来木门的“吱呀”声,原是护国随粮王庙的庙祝在清扫庭院,朱漆大门上“保境安民”的匾额被中午的阳光镀得锃亮,让人恍见明万历年间,那位散尽官粮赈灾的运粮官,正在明媚的阳光里将最后一粒稻谷放入饥民掌心。

  看完七老爷庙,再折返继续沿着烟雨长廊朝东边走边欣赏河边风景,走过了送子来凤桥,来到了游船码头的拐角处,拐角处有几名学生模样的后生在临河写生,宣纸上的水墨廊桥竟与真实景致互为倒影。于是凑上前去寒暄一下,后生们非常随和,指着画角题款笑道:“老师说过‘这可是黄永玉以前坐过的位置哟’。”话音未落,几只春燕掠过画纸,翅尖蘸了未干的墨,在春色里写下一串翩跹的草书。

  走到阿汤哥曾飞奔过的烟雨长廊的尽头,便是“钱塘人家”酒店前的丁字路口,朝南上永宁桥,朝北去北栅大街。先在一家荷叶粉蒸肉店买了一块荷叶粉蒸肉,坐在烟雨长廊的美人靠上细细品尝,小憩片刻,也稍作思考:是上永宁桥,还是走北栅大街?荷叶粉蒸肉只剩油腻腻的荷叶时,我决定先往北,漫步北栅大街。刚迈开双脚,禁不住“管老太臭豆腐”的特殊味道,又买了一份臭豆腐,边吃边走,边走边欣赏。盒子里的臭豆腐吃光了,人也走到了北栅口的卧龙桥。转身抬步,拾级而上卧龙桥,朝南沿河穿过塘东街。中午的塘东街有点冷清,几乎所有酒吧的门都是关着的,少见人影,与烟雨长廊的熙熙攘攘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于是,我好奇地询问巡街的安保人员,答曰:塘东街要到傍晚时分才会热闹起来的。哦,好像明白了。

  迈过安境桥(原中塘桥),便是古镇西街入口处。双脚丈量着西街,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西园,这个时节的西园别有洞天。紫藤攀过漏窗,在粉墙上已开始编织出流动的紫云。几个梳着抓髻的小孩追逐着穿过月洞门,惊起了竹丛里的麻雀,也吵醒了栏杆处小憩的小花猫。此情此景,我似乎明白了柳亚子当年组建南社时,为何偏爱在此煮酒论诗——粉墙黛瓦围合的何止是院落,分明是文人心中那片不曾凋零的山水。不禁轻声吟起了《西塘竹枝词》中的“碧瓦烟昏沈柳桥,卖饧时节雨潇潇”的诗句来了。

  西塘的春天,美得让人惊叹。走在石板路上,你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息,那是历史的味道。它的青石板,它的小桥流水,它的烟波浩渺,它的袅袅炊烟,仿佛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一朵花、每一条小河、每一幢民居,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西塘的春天,不仅仅是一种景色,更是一种情感,一种生命的体验。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石桥、古弄穿堂过户,连接着西塘两岸的人家,也连接着西塘的古老与繁华。

  走马观花游西塘,是为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柳洲采风
走马观花游西塘
香樟红
遇见春天
风的感受(外一首)
春好
墙缝里的一抹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