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煨粥

  ■小辰光

  小时候我喜欢吃母亲煨的粥,想吃了就对母亲说。母亲戏谑道:“你又不是舍姆娘(产妇),怎么老想吃煨粥?”我就会回答:“煨粥好吃呀!”

  煨,指食物连同汤水放入密封的瓦坛中,在文火中致熟的一种烹调方法。家乡的煨粥也一样,用特制的陶土罐头。罐头两端略小,中间膨大,状如葫芦,可煨半升米粥。将淘好的大米放入罐头,添适量水,盖好罐盖。一切准备妥当,就等着煨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间都用土灶烧水煮饭。燃料用田间的秸秆,以稻草为主。趁秸秆燃烧后的灰烬余火尚存时,用火钳将火灰砸细了。在火灰中间掏个坑,这便是煨粥用的火窝子。将准备好的罐头埋入,再添几把“勒色”(柴屑、砻糠之类),将罐头四周捂实,让火熳头继续蔓延。若早上喝,煮好晚饭后煨粥;若中午喝,早饭后煨,耽误不了!经过半天的焖煮,从灶膛里扒出瓦罐,打开盖子,香气四溢,煨粥就这样“隆重”出锅了。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大米经过慢火的历练,就好比“慢火熬老汤”,工夫到家了,天然的真味被激发出来,这煨粥想不好吃也难!

  煮粥也叫熬粥。一个“熬”字道出了煮粥之不易。熬,火候掌控恰到好处;熬,过程漫长须耐心等待;熬,认真搅拌才不至于粘锅。要是粥没熬到家,米饭的颗粒在粥汤里显得粒粒清爽,清水光汤,十分清稀,这样的粥叫“蝼蛄粥”。“蝼蛄粥”亲近不了口腔黏膜,吃起来寡淡无味。粥煮得过分黏稠了,叫“烂污粥”,吃起来像浆糊,糊嗒嗒的辨不来口味。煨粥,其实就是文火熬粥,但比熬粥更胜一筹,不但操作方便,也不会粘锅。经过稻柴余火的温情抚慰,让大米尽情地舒展稻米的香甜。一碗煨粥,水米交融,看上去晶莹剔透,诱人垂涎;端上煨粥,清香扑鼻;吃进嘴里,香糯爽口,让味蕾尽情地享受天籁至味。

  煨粥体现的是贫穷下的精致生活。由于煨粥极易消化吸收,口感极好,最适宜幼儿和病人吃。我想吃煨粥,为何母亲说我又不是舍姆娘呢?原来,舍姆娘产后体质虚弱。那时乡下穷,没啥滋补品。煨粥时加几枚红枣,煨成红枣粥,大米补气,红枣补血,起到气血双补的作用,而且吃起来甜糯可口,极易消化吸收,是一道不错的滋补佳品。

  有人说得更神了,说煨粥可代替参汤。久病之人,经常喝煨粥用来养胃健脾、补气补血,对身体的恢复大有裨益。

  再是煨粥可治小儿奶痨(疳积)。奶痨是彼时农村常见的小儿疾病。患儿因脾胃失运,经常溏泄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发育迟缓。常用煨粥喂养,可调整患儿脾胃功能,促进食欲,增强肠胃吸收功能,是一味治疗奶痨不可或缺的“良药”。

  舍姆娘由于营养跟不上,常会发生缺奶现象。少了母乳,幼儿饿得哇哇直哭,彼时又无乳制品,就用煨粥来凑。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所含的蛋白质有米谷蛋白、米胶蛋白和球蛋白等,其蛋白质的生物价和氨基酸的构成比例都比其他禾谷类作物高,消化率也高,且是谷类蛋白质中较高的一种。煨粥是大米丢失养分最少而且最容易消化吸收的一种烹饪方法,过去的幼童靠喝煨粥也喂养得好好的。

  由于我小时候吃过数不清的煨粥,对煨粥有着戒不掉的念想。母亲会变着法子煨粥,有赤豆粥、大枣粥、豆瓣粥等。盛夏里还会出其不意地来个绿豆煨粥,再放水井里“冻”上一冻。那凉丝丝、甜滋滋的味道至今还留在脑子里。冬天里孵热窝,手里端一碗赤豆煨粥,坐在廊屋旮旯里,边晒太阳边吃粥。在热烘烘的阳光里,喝着温润的煨粥,整个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洋溢着温暖的感觉。

  煨粥蕴含着对稻谷的领悟,承载着人间的真爱。煨粥不仅对老百姓怀有一腔热忱,还是劳动者抚慰人心的一口鲜香。有煨粥相伴的童年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随着土灶的消失,取而代之的煮粥却再也没了煨粥特有的稻草灰烘托的厚重味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文苑
我的学书心得
伍子塘边(续章)
诗两首
煨粥
七碗糊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