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学书心得

  ■黄竞浩

  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是“白”与“黑”的艺术,白纸黑字,黑白分明。宣纸之白,墨汁之黑,色泽醇厚,千年不易。黑白世界,书法之魂。文天祥说“高低叶万顷,黑白草千行”,李纲说“由来黑白无定姿,浓淡间错相参差”。千百年来,诗韵书韵经由“黑白”相伴,源远流长。

  其实,这些关于书法的论述,我是近来才知道的,以前也不懂什么是书法,只是写写毛笔字而已。写了几十年的毛笔字,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体会。

  兴趣和练字

  记得读书时,学校里曾教过毛笔字,老师把一块小黑板挂在大黑板上,小黑板上有红漆画的九宫格,教我们初一语文的杨文学老师用毛笔蘸很浓的石灰水在上面演示,我们则在大楷本上学写。当时也说不上有什么兴趣。后来“文革”开始了,街上都是大字报。大字报都是用毛笔书写的,字有好有差。有些大字报上的字确实好看,特别是在县城里看到的大字报。我第一次看到毛笔字能写得这样好看,动心了,从此就有了学写毛笔字的冲动,或者说是产生了兴趣。

  务实与务虚

  用笔(硬笔、软笔、粉笔)写字,有务实的一面,因为文字是交流的载体,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沟通手段。它还有务虚的一面,它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这是就一个个字而言,以篇而言,它就是书写人的精神的外化。譬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好景不长、生死无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又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文稿中的季明为颜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舛之处增多,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扬,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

  再如苏东坡《寒食帖》。元丰二年(1079),苏轼身陷“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被贬黄州。苏轼在黄州的第三年即元丰五年(1082)寒食节,他联想到自己的困顿,触景生情创作出千古名篇——《黄州寒食诗帖》。细看此帖,开始书写较为平缓,从风雨飘摇的小屋联想到自己的身世经历,笔势也随之摇曳奔放。生活的艰辛困苦,字形突然由小变大,使人感到情绪如破闸之水激射而出,其势欲排山倒海。看乌鸦衔纸才依稀记起今天是纪念介之推的伤心日子,想当年晋文公欲用介氏而误把他烧死,心情激荡,书法也由此变得奇崛、开张,跌宕起伏。

  这些书法名帖的书法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水乳交融的,这可能是后世学者最难学的东西。笔墨表现的是实,是显性的,而精神是虚,是隐性的。临写者要在临写的过程中细细体会。

  再说我自己,1976年踏上讲台,粉笔字是自己的脸,所以练字的务实作用,就是把粉笔字写得尽量漂亮一点,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这一手也确有用处,几十年后,碰到当时的学生,他们还记得我的板书。在电脑普及之前,学校里要用到笔的地方很多,写横幅,写标语,布置教室,考务准备……那时,毛笔字写得比较多,我的毛笔字也得到了进步。那段时间,写毛笔字完全是工作的需要,较少顾及书法的要领。一直到将近退休,学校的事务做得少了,才得以有点时间写几幅字,才想搞点书法创作。

  捷径和正道

  怎样练毛笔字,或者说怎样练习书法?我认为有捷径和正道之分。我讲的捷径,就是看见好的就学,包括单个的字、对联、名人题词、好看的书法作品,把字写好看,这是写好毛笔字的捷径。我一开始学写毛笔字,就是走了这条路。从“文革”中大字报上的字,到各种报纸杂志上的标题、书法作品,但凡觉得好看的就学。在办公室里,我的办公桌后面有一张课桌,上面有过时的报纸和笔、砚等书写工具,有点零星的空余时间,就在报纸上写上几个字;时间多一点的话,写上一首诗。这我叫它“拓笔头”。经常“拓笔头”的好处是:书写熟练,字也会漂亮起来。但缺点是缺乏书写的基本功,这种零敲碎打学来的字,风格不统一,整幅的字写不好。

  正道就是从临帖开始,从点画的练习到结构的揣摩,以像为笫一要求。我临的第一本帖,是刚工作时胡锡弘老师送我的《真书千字文》,这本帖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所书,我保存至今。

  我觉得临帖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自己喜欢的帖,这样你会觉得越临越有味,就会不厌其烦。说实话,行书我喜欢圣教序和王铎的字,隶书喜欢《张迁碑》。二是一本为主,兼临其他,博采众长。三是不拘泥于字帖,要有自己的特点。临帖是入门,提高靠自己钻研。好的书法作品,既要能看得出师承,就是学谁的,又要有自己的特点。

  古人认为,书法创作是要写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照着字帖写得一模一样,米芾就曾说:“古人书各个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意思是说,你学了古人,但如果要自己写作品,就不能和古人的相似。一些人可能要问,如果和古人的不一样,那学古人干什么?其实,我们学古人,主要是学习古人的用笔方法。那学字形又是为了什么?这是通过字形的相似,最终还是要得到他们的笔法,而真正要自己写作品,就必须要脱离古人的字形,找其风格,这才是创作。这样看来,我写的书法作品,还远没有达到创作的要求,这也正是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书法是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讲究气韵、力量和总体布局,写好字需要静心,要集中精力,并且能和手中的笔合而为一,才能挥洒自如,因此好的书法能反映出做人的态度、心境和品格修养。

  话又说回来,要达到一定的创作水平,不光要勤练,还得有天赋。我写字,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只能说是消磨时间,自得其乐,倘若有点成绩,便是天大的造化。愿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把书法练习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持之以恒,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文苑
我的学书心得
伍子塘边(续章)
诗两首
煨粥
七碗糊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