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民生为本。城市更新的齿轮不停转动,民生福祉的温度始终在线。2025年,魏塘街道以“产城融合、民生优先”为主线,锚定交通畅行、生态提质、服务便民、设施完善等关键领域,一批承载发展使命、饱含民生期盼的民生实事工程正从蓝图走向实景。
从贯通中新园区的交通“大动脉”到扮靓伍子塘畔的生态“绿丝带”,从便民服务中心的“焕新升级”到公共自行车网点的“末梢延伸”,从污水管网系统的“提质增效”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环境蝶变”,六大工程同步推进、亮点纷呈——有的已提前投入运营,让群众“家门口”共享便利;有的正加速建设,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本报推出《奋进魏塘·民生答卷》系列报道,深度聚焦工程进展、解码民生效益、展望未来蓝图,全景展现魏塘街道在高质量发展中,如何以“项目精度”丈量“民生温度”,以“建设速度”托起“幸福高度”。
■全媒体记者 洪 瑾
本报讯 清晨的阳光洒在魏塘街道善和苑小区的公共自行车网点,居民王大叔熟练地打开“叮达出行”APP扫码解锁,推着崭新的自行车出发上班。
“2公里上班路,公交车时间候不准,骑电瓶车子女不放心,现在有了公共自行车,1小时内免费,既省钱又锻炼,出门随到随走!”王大叔的笑容里满是对这项民生工程的认可。
这一便利场景的实现,源于魏塘街道对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的精准回应。2024年,和新社区(筹)通过日常走访与“善一家”邻里月议事汇制度,收集到老年居民占比较高的善和苑小区对公共自行车出行的迫切需求。社区第一时间向街道村建站提交增设网点申请,街道迅速联合自行车运营公司现场勘查、高效推进。2025年年初,善和苑一期公共自行车网点正式投用,成为魏塘街道“城区外公共自行车网点建设和运营项目”的首个民生成果。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约104.56万元,涵盖建设与五年运营费用,计划在善和苑安置房周边及三里桥、长秀村区域新建3个网点,共提供75个车位。网点建设包括基础施工、驿站牌安装、定位电子桩等现代化设施,及自行车、智能锁等设备采购等,确保居民便捷借还与车辆智能管理。其中,善和苑一期网点设40个车位,三里桥村全民健身中心网点设20个车位,长秀村长秀谷网点设15个车位,于2025年1月22日同步投入运营。
运营近8个月来,这些城区外网点的公共自行车已成为周边居民出行的“新宠”。截至9月10日,三个网点累计服务居民出行7650人次,善和苑一期网点以5017人次的使用量位居榜首,三里桥村网点达2396人次,长秀村网点也服务了237人次。数据背后,是居民对绿色出行方式的积极响应,更彰显了民生工程“接地气、惠民生”的实效。
据了解,魏塘街道“城区外公共自行车网点建设和运营项目”是2024~2025年魏塘街道民生实事工程重点项目之一,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工作模式,将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具体行动,切实提升了城乡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公共自行车不仅解决了短途出行难题,更以‘零碳’方式倡导绿色生活。”魏塘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的落地不仅缓解了区域交通压力,更推动形成“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城乡新风尚,为嘉善建设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的城乡环境注入了民生动能。下一步,魏塘街道将持续关注居民需求,优化网点布局与运营服务,让民生福祉覆盖更多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