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窦 皓
夏日的祥符荡天高水阔、绿意盎然,在这片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科创热土上,一支由嘉善与浙江大学携手打造的“科技尖兵”——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浙大智慧绿洲”)正以“双向赋能”破解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难题,探索出一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新路径。
透明舱体内,3D生物打印机正逐层堆叠生物材料,几毫米见方的黄色组织随营养液轻轻晃动。“这是全国首创的厘米级细胞培养黄鱼肉,两年前培育成本1~2万元/千克,如今已降至千元级,生产周期从20天缩短至14天。”浙大智慧绿洲副主任刘东红介绍,这项“未来食品”技术的中试线将于今年8月投产。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零距离”,正是浙大智慧绿洲最鲜明的创新标签。
通过打破成果转化壁垒、构建科产联动生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浙大智慧绿洲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生态环保等领域形成集聚效应,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样本。
在这里,科研与市场间的围墙被拆除,从论文到样品再到商品的距离,就是从实验室到中试车间的步行距离。“AI+中药”智能推荐系统、水管清洗机器人、智慧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等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浙大智慧绿洲已与华润三九、柳工集团等企业共建联合研究机构29家,签约经费达2.37亿元。在生物医药领域,与央企共建的创新递送技术研究院已汇聚50名科研人员,2个项目即将进入新药申报阶段;智能制造领域研发的机器人分拣系统,使物流效率提升40%。
祥符荡畔的试验田里,“绿洲炭草”草毯正进行水生态修复试验。“既能吸附重金属又能固碳。”浙大智慧绿洲副主任朱亮抓起一把草根介绍,这项由孵化企业兴航环境研发的技术,已在长三角10多个治理项目中应用。从单项技术突破到产业集群培育,浙大智慧绿洲创新“以研引产、以产养研”双循环模式,构建起特色化成果转化链路。
浙大智慧绿洲首创“先拨后股”机制,通过成果转化验证中心加速技术熟化,围绕三大主导领域孵化及导入科技企业51家,形成2.4亿元产业集群,预计三年达产产值超10亿元。在生态环保领域,水生态修复技术已实现商品化;生物医药板块的细胞培养肉、智能中药系统等项目相继落地;智能制造领域的智慧监测技术已服务多家上市公司。
科产联动离不开校地协同机制。通过校地联合产业专班、浙大校友会联络点等渠道,已对接企业信息200余条,推动10家企业落地。“我们不仅要培育初创企业,更要抓龙头引腰部。”浙大智慧绿洲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构建“核心技术+关联企业+应用场景”的产业生态,绿洲正逐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
人才不能“窝”在实验室,要像水一样流动。目前的9位“科技副总”中,数智机械实验室唐宁每周往返企业与实验室,为中扬立库调试的智能分拣系统已实现产业化应用。这种“在地团队—在地研发—在地产业”的闭环,正是智慧绿洲构建科研、管理、工程、产业“四位一体”人才队伍的生动写照。三年间汇聚各类人员1200余人,其中全职人员300余人,引进培育多名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通过“双聘制”“项目合作”等灵活机制,让高校专家既保留学术身份,又深度参与产业创新。联合研究院负责人刘祥瑞说:“智慧绿洲像架在实验室与生产线间的桥梁,实现科研与产业的精准握手。”
实验室里细胞仍在生长,中试车间机器轰鸣。这群穿着白大褂的年轻人,正用“双向奔赴”的科产融合实践,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试验田”里,种出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这片崛起于湿地旁的创新绿洲,正以改革破题、以协同聚力,书写着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长三角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