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者:钟迪良
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人生处世的奇怪现象:有些人崇尚旅行,在朋友圈发了好多次“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可很长时间之后发现,他的身体和灵魂一直不肯动,赖在家里;有些人酷爱自由,在微博里写着“生活不只眼前,还有诗和远方”,可后来一想到远方的路途遥远,最终还是选择了每天得过且过;还有人说要多读书,努力“充电”,为工作和事业打下好的基础,可是一本本所谓专业和喜欢的书,买回来翻来覆去还是停在第一页……上面综述反映了一些人,特别是年纪较轻的人,在二三十岁,活成了五六十岁的疲惫心态,在该奋斗的年龄选择安逸。
最近看了一本《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一书,全书用30个真实故事,剖析“将碌碌无为美化为平凡可贵”的心理机制,奉劝这些人“不要念着岁月静好”,说白了,表面上努力,而没有实质性勤奋,不会有很好的未来。该书在“比你优秀的人,往往都比你更努力”一章中,说起读大学时两个同学的例子:一个同学进入大学,彻底放松并放飞自己,每周外出四周游荡,潇洒四年一晃而过,文凭总算拿到了,但到了社会上后,始终没找到理想工作,成了“啃老族”。而另一位在学校时被称为“亏待青春”的同学,在校期间始终保持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几年后,在母校的学术报告厅里,交流着自己的论文,他已从一个本科生变成了拥有多项学术成果的博士。老师向他问起:读书时大部分同学都很浪漫、自由,为什么你坚持马不停蹄地学习呢?”那位同学不温不火地说:“我智商不高,情商不高,不用说经商了,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理想工作,别说买房、买车,可能旅不起游,吃不起肉,养不起家,为国多作贡献就更难了。”话语实在,但说明一个道理: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质,那就是全身心投入,而蹉跎的人,也有着惊人的相似,那无非就是懒散。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迷茫”被标配给了青春,它也就跃上神坛,成了一些年轻人的精神偶像似的。于是你会发现:在求职过程中,总有些人觉得跳槽不费力,三天一换,七天一辞,为什么呢?迷茫啊!就像有人自诩的那样:“本想把日子过成诗,时而简单,时而精致。不料日子却过成了我的歌,时而不靠谱,时而不着调。”这让我想起王小波的一句话:“人在年轻时候,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这也戳中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前程遥遥好迷茫。
作为过来人,我想说的是,既然不知如何是好,不如脚踏实地做点什么。比如参加一些培训学习,比如去学一项技能等。要记住,青春并不短暂,你也并非拥有太少,而是拥有太多你不用的时间并眼睁睁地看它消尽。书中告知大家,任何人与事的成功都无法一蹴而就,每一段的抵达,身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只要不急不躁,耐心努力,就能行进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
该书有一章“在最容易了不起的年代,你怎么敢甘于平凡”中说到,甘于平凡的人有三个特征:第一个是读书少,书是条通向智慧的直线,让你看得见自己,看得见别人,看得到未来;第二个是交际圈子小,孤陋寡闻,久之,没有自信,更少和优秀人交往的渠道;第三个是不外出旅行,只有走出去才知道,世界这么大,感知到什么是伟大和渺小。总之,要不要奋斗,归根到底取决于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人生。人生是在进行着无数次入围与淘汰的比赛,无论入围还是淘汰,都应该有一份超越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决心,有一份不甘落后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那个与众不同的优秀的自己。
这是本励志的书,书里的故事不圆谎,只拆穿,虽对一些世事言之凿凿,但带给人们很强的思考能力。
余生不长,请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