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者:君亭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我用了两天时间,读完了《梁家河》这本书,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通读全书,我深刻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梁家河》成了备受大众追捧的热书。这不仅为全民阅读时代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同时,当我们细细品读这一珍贵读物时,能够切实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在青涩时代就释放出的人格魅力。在当今的时代,《梁家河》不仅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品读、感悟,也对现实中的每个人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为什么时隔40年,当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时,仍然能够得到当地乡亲们的追捧?为什么在当时,乡亲们总是喜欢来到习近平身边,听他讲历史、听他讲故事?因为,习近平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亲民爱民的真谛,他设身处地在为乡亲们谋利益,他时刻心系群众,他始终在用脚踏实地的行动,真情爱民,真情为民。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带领乡亲们干活,他总是不怕苦累。通过勤奋学习,他积淀了丰富的知识养料,这不仅坚定了他的党性,也让其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用身体力行的勤劳精神,带领着乡亲们一道打拼,也用行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拼搏情怀。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原党支部书记石春阳说:“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我们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辈子,可能是五年、七年,超过十年的很少。在一个地方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工作中,压力太大,琐事太多,难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累心累、坚持不住、心灰意冷的时候,但是读了《梁家河》这本书后,让我从中汲取了苦而弥坚、克难奋进的精神力量。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留下了魂,留下了根,留下了信念。我看哭了,因为自己是农村娃,不由得让我想起农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一个个小名叫起来那么亲切。那些情真意切的话语,如春风阵阵,拂过乡亲们的心田,也拂过我们每位中国人的心。
从当年梁家河的知青,到如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梁家河的七年岁月,无疑是习近平此生宝贵的财富。当然,习近平的梁家河岁月,又何尝不是摆在每一位党员干部,乃至每一位公众面前生动的教科书。无论我们置身社会的哪个行业,无论我们从事怎样的工作,我们都应当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特别是在当下,很多干部身在一线,也许,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还有很多,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坚定党性原则,能够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情怀,能够时时刻刻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那么办法总比困难多。
想想习近平的七年梁家河知青岁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个条件。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会坚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实事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