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倪峥嵘
本报讯 近日,一场渔业生产的数字化变革在姚庄镇上演:物联网传感器监测水质,生态循环系统处理养殖尾水,订单农业保障养殖户收入——这些变化源于中国绿仓姚庄生态智慧水产养殖园区项目。该项目不仅展示了科技助农的现代化场景,更探索出一条将技术、资源和市场优势转化为渔民增收的共富之路。
眼下正值甲鱼生长的关键期,姚庄镇渔民村的水产养殖户项建明正在鱼塘投喂饲料。“我承包24亩鱼塘,从1982年开始养殖,最初养四大家鱼,1996年转养甲鱼。”项建明采用“鱼鳖混养”模式,以甲鱼为主、青鱼为辅。“这两年光养鱼效益一般,甲鱼价格稳定但产量有限。”而他的困境并非个例。
据了解,渔民村现有养殖户61户,鱼塘面积近600亩。受市场影响,不少养殖户面临青鱼价格低迷的困境。为此,姚庄镇引进智慧渔业项目,推动渔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今年与深圳市翌卡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中国绿仓姚庄生态智慧水产养殖园区,旨在系统破解行业痛点。
这一合作已初见成效。目前,深圳市翌卡通科技有限公司已与4户养殖户签订共富协议,在50亩鱼塘投放1000公斤鳊鱼,预计亩均增收1000元。项建明是其中之一,他表示:“今年尝试合作,他们是订单模式,保本保底。我们按订单养殖,他们回收销售。”这不仅降低了风险,也提高了收入的确定性。
姚庄镇渔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项建军对此很有信心:“通过深入交流,我们对这种模式很有信心。合作改变了传统渔业盲目养殖、被动销售的局面。”他表示,这种创新机制大大增强了养殖户对行业的信心。
那么,这一模式具体如何运作?中国绿仓姚庄生态智慧水产养殖园区位于姚庄镇俞汇村,正在安装养殖鱼桶和管网。深圳市翌卡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年初介绍:“这些桶用于分类暂养,方便经销商直接提货。经销商每日需供货,但农户养殖需要周期,我们建基地来衔接流通需求。”
除了硬件建设,园区提供鱼苗分发、饲料指导、成鱼回收全程服务,采用物联网监测水质,生态循环处理尾水。“设备全自动化,可排水控污,管网系统使水24小时流动,并配备水质监测和截污系统。”余年初说。
与此同时,公司采用“订单农业+保底收购”模式,以约定价格收购合格产品,并提供技术培训和生产资料供应。余年初指出:“平台要求无抗、生态、药残达标,且每日均衡供货,农户难以做到。而我们的模式通过订单养殖,按流程标准操作,保底收购,使农民赚钱,同时满足采购要求。”
对于引进这一项目,姚庄镇副镇长张卓表示,引进智慧渔业是为推动渔业转型升级。“这家企业具备物联网设备、全链条溯源和无抗饲料技术,既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又打造本地品牌。”他指出,采用“订单农业+保底收购”模式,降低农户风险,提高收益,践行了“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模式。
根据规划,双方首期合作将建设660亩数字化生态养殖示范点,未来逐步扩展至5000亩,带动江浙地区万余亩水面的养殖户参与,形成“一户示范、多户跟进、全域升级”的辐射效应。预计11月初具规模并开始养殖,明年上半年全面完工。
未来,随着姚庄镇智慧渔业项目的深入推进,这一数字化生态养殖模式将辐射更广区域,带动更多养殖户走向共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电视版《跑农村》
每周一、周四、周日
首播:18:10
嘉善新闻综合频道
广播版《水乡田野》
每天:6:05;12:30;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