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水根
“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这个节日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每一位曾身披戎装之人的心中。往事如潮水奔涌,那些曾在部队里并肩作战的老战友,跨越40多年的岁月长河,鲜活地出现我的眼前。
“老战友”三个字,不仅是一个称谓,更是镌刻着共同军旅生涯的独特印记,承载着超越普通友谊的深厚情感纽带。在热血沸腾的军营里,我们一同经历严苛的训练,在摸爬滚打中锤炼意志;在青春激昂的时光里,怀揣着相同的理想与信念,为守护家国使命而并肩奋战;即便退役后,我们相隔千山万水,历经漫长岁月,只要一声问候、一次相聚,往昔的回忆便会瞬间苏醒。老战友既是那段峥嵘岁月的共同见证者,更是灵魂深处永不褪色的精神依托。
1978年至1984年,我将5年多的青春年华无悔地献给了部队。1979年1月,新兵连集训结束,我成为机炮连战斗班的一名重机枪手。虽然在机炮连的训练生活不足4个月,但与战友们结下的深情厚谊,随着时光流逝却愈发醇厚。
40多年匆匆而过,许多记忆渐渐模糊,可老班长安双星的身影却在我心中愈发清晰。如今虽无法与他联系,但那份思念与感激始终难以忘怀。他是河北汉子,个子不高,生得一张白净的四方脸,浓眉大眼,鼻梁高挺,浑身透着军人的精气神。他性格和善,待人亲如兄弟,却又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军容风纪,做事干练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尤其是在传授军事技能时,他总是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地帮助我们成长,在他的带领下,我的军事业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作为重机枪的射击手,为了让我尽快掌握操作技能,老班长不厌其烦细心传授操作要领。那时,部队装备的是57式重机枪,它的战斗性能和结构与53式重机枪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将轮式枪架改为了三脚架,同时取消了防弹盾,重量从40.4公斤降到了29公斤,大大提高了枪械的机动性能。一挺重机枪需两三人协同操作,一人射击,一人供弹、更换枪管及观察敌情,还有一人携带弹药、协助转移阵地等。
重机枪训练的基本科目涵盖分解结合、装填弹药、瞄准击发、故障排除等重点环节。当时,班长交给我的训练任务是熟练掌握枪械的组装、拆卸、上膛、瞄准、射击,以及快速切换连发、点射模式,精准使用瞄准装置等。有时在射击中遇到卡弹卡壳这种常见故障时,班长总会亲自示范,手把手教我按照“退弹——拉栓——检查弹膛”的操作规程迅速排除故障。平日里,在枪械的维护保养时,班长总是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定期清洁、润滑部件等操作要求。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我从一个对重机枪操作一窍不通的新兵,逐步成长为能够熟练掌握操作要领的合格射击手。
整理内务叠被子,也是军营生活的重要一课。班长对叠被子的要求极高,必须叠得有棱有角,方方正正,如同规整的豆腐块。刚开始时,我总是不得要领,叠出来的被子要么内部厚薄不均,鼓鼓囊囊,要么12个角软塌塌立不起来。每当看到我“边角褶皱”“绵软无形”的“作品”,班长从不责备,而是一遍遍地示范,耐心地讲解让被角挺立不坍塌的诀窍。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很快掌握了叠被的要领,之后叠起被子来既快又好,看着自己叠的整齐的被子,我的心里满是成就感,这背后离不开安班长的耐心传授与教导。
1979年4月,我调离了机炮连,迎来了新的岗位和新的战友。那时,我来到师直炮兵指挥连(简称炮指连)担任测地兵。测地兵岗位对学历有明确要求,一般挑选高中毕业生,因为测地兵作为陆军中技术要求极高的专业兵种,肩负着关键重任——负责加密军用控制网、构建炮兵控制网,精准测定坐标点,为火炮和观测器材确定基准射向。
我所在的测地五班班长陈传根是浙江奉化人,1976年入伍,是师炮团调入炮指连并拥有三年测地经验的老兵。他为人忠厚朴实,对新兵关怀备至,军事技术精湛,测地经验丰富。无论是室内的基本计算,还是野外的实地训练,他都秉持严谨态度,严格要求。班长一直强调,测地计算不仅要追求速度,更要确保结果准确无误。以坐标点精度为例,纵横坐标误差正负仅0.2米,必须以此保障火炮射击的精准度。
那时,基本计算全靠手工,训练时全凭眼疾手快,精力集中,容不得半点懈怠。每当班长报完题,下达“一二三开始”的口令并按下秒表时,战友们迅速进入状态,你追我赶,专心比拼,比谁算得快,比谁算得准,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尽管这些数字有点枯燥乏味,但战友们为了掌握过硬的军事本领从未有过怨言。
在基本计算的基础上,班长按照军事训练科目,先后教会我们运用整理交会成果、简易法、成果法、弹测法、精密法、解析法以及三点后方交会法等计算方法,以确定目标的坐标和炮兵阵地的位置。
测地兵另一项重要技能是学会使用军用地图,这是实战中十分有用的军事技术。班长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会我们在地图上量距离、角度、坡度、坐标及查高程等技巧,还传授夜间按图行军和找点的实用技能。在班长的带领下,我在测地班的两年时间里,较好地掌握了测地兵的各项军事技能,1980年12月被部队评为二级技术能手。
在部队期间,还有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老战友,名叫阮建云。他是福建浦城人,在炮指连一排计算班。他军事训练刻苦,技术过硬,为人忠厚诚实,还善于唱歌,是连队唱歌的教练和指挥。每当连队集合,或开饭前,或开会时,或操场看电影前,总要合唱几首节奏铿锵、主题鲜明,充满激情的部队歌曲。凡是这些集体活动,都由阮建云指挥。尤其在部队集合看电影时,连队间常开展拉歌比赛,看谁唱得响、唱得齐、唱得好,那火热场面至今历历在目,令人心潮澎湃。拉歌时唱的《团结就是力量》《打靶归来》《游击队之歌》《一二三四歌》等歌曲,是军训或集体活动的热门选择。
阮建云不仅会教歌、会指挥,还擅长与兄弟连队拉歌。如“东风吹,战鼓擂,要拉歌,谁怕谁”“警侦连老大哥,欢迎你们唱支歌”“革命歌曲多又多,你们唱歌我们学”“防化连士气高,歌声阵阵冲云霄”等词句,既朗朗上口,又充满挑战与激情。
阮建云比我早两年退役,回地方后在供销系统工作。因在部队关系密切,我们一直保持通信联系。2019年,在相关热心战友的辛勤筹备下,我们在湖州市德清县举行了第一次战友联谊会,连队的历任首长和近百名战友参加,其中就有阮建云。可谁能想到,那次相聚竟成永别,2022年,他因病离世,年仅62岁。
如今,老战友们大多青丝换了白发,但那段身着绿色军衣的岁月,仍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我们曾穿着同样颜色的军装,在同一轮明月下站岗,在同一片操场上千锤百炼,在同一声军号中迎接黎明。老战友啊,是你们让我懂得,有一种情谊叫生死与共,有一种温暖叫战友情深。
“八一”建军节临近,此刻,我多想再穿一次洗得发白的绿色军装,再敬一个标准的军礼,再喊一声响亮的“到”,再与亲爱的老战友紧紧相拥,重温那段历久弥新的军旅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