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陆 丹 袁 震
本报讯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医保取现”“高价回收”等手段诱导参保人倒卖医保药品,这些低价获取的药品经非法转手重新流入市场,形成灰色产业链。此类“回流药”不仅导致医保基金大量流失,更因储存条件恶劣、过期重包装等问题,严重威胁公众用药安全。为遏制医保药品非法倒卖、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及医保基金合理使用,自2025年7月1日起,全国定点医药机构销售药品时须扫描药品追溯码方可进行医保结算。这一举措标志着药品监管正逐步向多元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药品追溯码作为每盒药品的唯一“电子身份证”,其核心功能在于实现药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追溯。一盒药品的追溯码仅应有一次销售记录,若系统显示多次扫码,则可能涉及假药、“回流药”或串换销售等违法行为。
近日,在县城区某医保定点药店,记者观察了药品销售的新流程。现场,驻店药师沈旭在结账时,先扫描药品条形码核对品名与批号,再扫描包装盒上的20位追溯码完成医保结算。“虽然工作量增加了,但能确保售出的每一盒药都合法合规。”沈旭表示。
市民沈女士现场体验扫码后称赞道:“知道药品来源正规,用药就更放心了。”
县医疗保障局基金监管科科长张似卿介绍,目前,县内39家医疗机构和136家零售药店已完成系统改造升级,支持追溯码全场景应用。参保人可通过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功能,扫描药盒追溯码获取销售记录。若结果显示“仅1次销售信息”且为本人购买,则药品合法;若显示“2次及以上销售信息”或非本人购买,则可能涉及“回流药”、串换药或假药,消费者可向监管部门举报并向售药机构索赔。
根据政策安排,2025年7月1日起,销售环节须扫码方可医保结算,此前采购的无追溯码药品暂列入“无码库”管理;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须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
“当每一粒药都有了数字身份,每一次医保结算都经过安全验证,老百姓的用药安全和医保基金安全才能真正得到守护。”张似卿表示,药品追溯码的全面落地,将有效切断非法倒卖链条,从源头保障药品质量与医保基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