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墨竹(梅)篇

高节凌云空自奇——《高节凌云图》

  《高节凌云图》

  材质:绢本水墨

  尺寸:纵166.7厘米,横97.8厘米

  创作时间:1338年,吴镇59岁

  收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沈国庆

  “竹”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脱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成为中国画史中千载不衰的题材。自文同、苏轼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风大兴,成为单独的画科,从内在意蕴上与哲学意理融为一体。元代是墨竹在中国绘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与文人士大夫的介入密不可分。当时的社会被蒙古族所统治,汉族人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方面,都受到了极其不公平的对待。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大夫便以竹入画,借此来抒发清拔孤傲的思想情趣,吴镇便是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的大家。

  吴镇的墨竹作品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目前最早且较可靠的是他至元四年即1338年画的这幅《高节凌云图》,此时吴镇59岁,基本上已快进入晚年。

  《高节凌云图》又名《古木竹石图》。画面上有墨竹一丛,竹子前面横亘坡石一块,竹后衬以直立古木,凸现在视野中心的是墨竹形象,画中的墨竹、古木以及斜入的石坡都好像是巍然挺立,雄视万物,表现出一种世俗难以羁绊、常人难以匹敌的气概。它的孤傲、不同凡俗正是吴镇坚守高尚的情怀与志向高远个性的自喻,就像这幅画的名字一样高节凌云。这幅画展示了吴镇对古树、竹子和岩石画风的创造性改编,该技法被后来的文人画家所推崇。画面规模宏大,以重叠的形式和渐变的墨色营造出一种衰颓的错觉,并以浓郁的湿墨唤起雨后树叶的外观,让人想起宋代的描述性自然主义。左上角有草书题跋:“高节凌云只自奇,谁人识是鸾皇枝。至音已入无声谱,莫把中郎笙笛吹。至元四年夏五月梅花道人戏墨。”

  存世的吴镇墨竹作品从风格上来看差异不大,包括书法上的面貌,不过这幅《高节凌云图》比较特殊,说其特殊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此图画幅较大,题材丰富,属于典型的“枯木竹石”全景性的一类,主要的构图和表现形式与赵孟頫、李衎等非常接近;二是此画的题款,在画面上题款占了重要的位置,款字较大,这与赵孟頫和李衎完全不同,赵孟頫善书但很少在画上题,就算题跋也“字不占画位”,往往只书“子昂”二字,而李衎则不善书。

  《高节凌云图》是吴镇存世墨竹作品中唯一的“全景性”墨竹创作,其余虽形式上有手卷、册页、条幅等,但皆是以“折枝”为主。“全景”与“折枝”的墨竹在绘画上有很大的区别,不仅题材丰富,对表现这些题材的能力和要求都比较高。“全景性”的墨竹画法主要脱胎于山水画,特别是元代这种墨竹、树石相兼的画法最具代表性。它属于全景花鸟画中的一类,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较之于设色全景花鸟画,对于书法用笔的要求和格调都更高。从《高节凌云图》来看,吴镇59岁时画的竹子非常类似于赵孟頫、李衎一路的“全景大幅”的墨竹风格,特别是画面的构图和结构,甚至连草的画法也极似赵孟頫,这说明吴镇早年受到赵孟頫和李衎画竹的影响,画风与晚年不相同的可能性。

  此外,吴镇在这幅画上的题款意义不可小觑。明代沈灏曾说“元以前多不用款”,其主因是“有伤画局”。唐宋绘画皆求“形似”,以“写实”为主,崇尚“形神兼备”,很少有题款导致字占画位,喧宾夺主。在写实风格下,题款在画面上非常难以协调,所以元之前的题款一般都隐于角落或藏于石隙树干。不仅在绘画上如此,在理论上也一样,这与后来的文人画在审美追求上是极为不同的,文人画这种追求“诗画一律”表现手法,使得诗书画在画面位置经营上从内容到形式上实现了统一与和谐。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从五姑娘到嘉善田歌的文化基因
墨竹(梅)篇~~~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人文
春暖花开时,竟然会念着一棵如虬的苍老柏树
水乡天籁
高节凌云空自奇——《高节凌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