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拼贴昔日的记忆——我与嘉善图书馆的情缘

  ■黄旭东

  许多读者都知道博尔赫斯的一句名言:“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我曾在嘉善图书馆工作20多年,依稀了解嘉善图书馆旧日的模样,现根据自己的经历拼贴昔日的记忆。

  1970年,我进入县城里的革命小学读书。有一天,我与几名同学一起到梅花庵玩,走进了一个图书室,看了许多本“小人书”(连环画),从此我的课余时间大多在那里度过。1976年,我进入嘉善一中读书。一天,我走进了学校附近的图书室,看到书架上一排排的图书,便办了张借书证,看了一些名著、武侠小说等,那里成为了我学生时代的“乐园”。

  1985年,在县城中山路上,嘉善图书馆新馆闪亮登场,三层的楼房成为我县公共图书馆新的起点。二楼是图书外借室,翻看目录柜内的一张张书目卡片,就能知道馆里藏了多少本图书。二楼东面是宽敞的报刊阅览室,有许多杂志、报纸可以看,最受读者欢迎的报纸有《参考消息》《报刊文摘》等,杂志有《读者》《青年文摘》等。从嘉善一中校园走出来,走上几百米就到了嘉善图书馆,我空闲时就去图书馆借些图书来看,寒暑假期间也经常出现在图书馆。

  1988年,我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到县教育局工作,后被抽调到县房地产登记办公室工作。1989年6月,我被调到嘉善图书馆工作。

  嘉善图书馆于1985年正式从县文化馆分列出来,单独建制,馆址在中山路53号,面积约600平方米。第一任馆长是费鹤林,他是一位做事要求高、事业心非常强的领导,他的工作作风让我对“图书馆人”充满了敬意。

  我先是参加报刊阅览室的日常工作,并兼任少儿图书室的一些工作,每季度、每半年要把过往的杂志、报纸装订成册,均需要登记、收藏入库。后转岗到图书外借室工作,这是图书排架的工作场所,以闭架借阅为主、半开架为辅,需要熟悉图书分类与编目的具体着落点,也就是每一册图书的具体架位(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共22大类,需要对图书进行分类、排架)。我主要做的是将读者归还的图书进行上架的排架工作,那时候我工作劲头很足,一想到让图书上架,就特别有成就感。

  由于图书外借与读者面对面接触较多,我慢慢了解了许多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爱好,有时会推荐几本图书给他们,一来二去,读者对我的推荐图书非常认可,我也快速地完成了读者借阅图书的手续,不时还会提醒读者注意一下借阅的日期。当时借阅图书有15天的期限,超过一天收取0.1元的超期费。超期费的收取也是无奈之举,为了在有限的购书经费、有限的图书数量的状况下,努力提高每位读者的借阅率以及图书的流通率。1990年,我写了一篇《做好特殊读者的图书借阅服务工作》,建议在县看守所设立图书杂志流通点,定期提供阅读服务;后又写了一篇《嘉善图书馆图书外借的调查报告》,分析了我县读者个人的借阅率,以及每册图书的流通率等情况。1992年,我又转岗跟从副馆长张洪做图书编目工作,学习图书分类与编目,手工抄写制作书目卡片一式三份(书库总目录柜一份,编目书库目录柜一份,另一份卡片跟图书走,图书若是图书外借室的,则需要插入该室的目录柜内;若是少儿图书室的,则要插入该室的目录柜内)。

  渐渐地,中山路图书馆底楼书库里的图书堆积成“山”,无从下脚了……县里非常重视,规划在谈公北路建新馆。1993年,新馆建设正式启动。第二任馆长朱天林带领全馆职工为新馆奠基,全身心地投入新馆建设工作。1996年,谈公北路57号的新馆落成,面积达3700平方米左右,这让我县公共图书馆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图书事业有了朝气蓬勃的发展。新馆设有图书外借部、报刊阅览部、采编技术部、电子阅览室、少儿图书室和古籍(地方文献)阅览室等业务部门。当时,第三任馆长沈瑞华带领职工去新馆打扫卫生;在老馆搬迁入新馆的工作中,馆长与全体职工一起把2万多册古籍全部安全入库,其他馆藏的图书都一一入库存放。古籍馆藏中,近400种、1000余册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地方艺文、家谱、县志等颇具史料价值。如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嘉善县志》三十六卷,记载嘉善置县以来464年间的县事,精细详实;乾隆六年(1741)《魏塘诗陈》十五卷(清钱佳、丁廷烺辑),上溯唐宋,下逮元明,记载邑人诗作甚多;有清曹庭栋的刻本《易准》四卷、《老老恒言》五卷、《逸语》十卷;有《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别集二十五卷,后集三十一卷为元椠善本;还有《渔洋山人精华录》十卷,为清康熙林佶写刻本,版刻精良。

  1995年至2004年,我担任图书外借部主任,与图书外借部工作人员一起积极做好图书馆的“窗口”服务工作,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997年,我第一次参加全省公共图书馆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初级班,第一次见识了杭州图书馆,才知道公共图书馆的“天堂”模样。我仰望杭州图书馆的大厅,期盼着嘉善图书馆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展现出这般模样。那一年,我写了一篇《开架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建议从个人主观能动性出发,以扎实的服务态度让广大读者亲近公共图书馆、走进公共图书馆。由于图书外借部所有工作人员积极做好“窗口”服务,并为我县多个“图书流通点”提供“送书上门”服务等,1998年5月图书外借部获得了县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从1997年开始,嘉善图书馆图书外借部、报刊阅览部与图书采编部共同为馆外流通点提供图书、杂志等借阅服务。抽调工作人员上门为“东海文化明珠工程”的基层图书室人员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包括图书分类编目、贴书标(图书分类号与图书著作号)、图书上架、排架,以及图书室各类制度建立。1998年至2005年,嘉善图书馆采编辅导部门为39个基层图书馆(室)提供业务指导,协助分编图书15万余册,捐赠图书达5000册。

  2002年,嘉善图书馆建立了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信息检索、网上信息查询等服务。我与馆内工作人员共同参加了嘉善图书馆图书数据库建立的相关工作,嘉善图书馆终于实现了LIAS计算机管理工作,自动化的设备能保证图书馆业务快速有效地为读者服务。2005年,图书馆采用力博图书馆软件,软件升级后更加拓展了多种形式的图书馆业务工作,强化了图书馆的计算机业务管理工作。2008年5月,图书馆设立嘉善县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点,提供政府信息的咨询、查询等服务。

  2004年至2006年,我担任图书采编部主任,后又兼任馆办公室主任,2007年担任馆长助理。

  2008年,嘉善图书馆开始启动镇(街道)分馆建设工作,建设嘉善图书馆总分馆的数据库,积极为图书分馆提供图书、报纸杂志,提供分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岗位培训。我根据市局的工作要求,撰写了《关于嘉善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构建方案》一文草稿,提交给馆领导后被确认方案有一定的可行性,而后局领导又对方案中如分馆建设工作的具体任务落实、网络服务、图书配送等作了明确的要求。2008年,姚庄、罗星2个图书分馆开馆;2009年,大云、干窑、天凝3个图书分馆建设完毕。

  2010年,我县图书分馆建设实现全覆盖。公共图书馆与广大读者距离越来越近,阅读就在群众的身边。当时的第四任馆长是姚春兴,这一年,我担任了副馆长。从2008年以来,嘉善图书馆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了我县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均等化的图书阅读服务,不断加强总分馆的综合服务能力,建成了9个镇(街道)图书分馆。我为能参加镇(街道)图书分馆的建设工作感到非常荣幸。

  2011年底,全县118个农家书屋建设方案被确认,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下到嘉善图书馆。嘉善图书馆经过1年多的努力,使得每个农家书屋都有1500册图书配送到位。2012年,嘉善图书馆完成了农家书屋数据库建设,并设立了农家书屋电脑借阅连接端口,使得农家书屋全部进入了嘉善图书馆的借阅系统。

  当农家书屋达到了县域全覆盖,我县图书馆的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一卡通”通借通还的服务网络构建越来越完善,阅读服务也更加惠及广大读者。后来,嘉善图书馆又增加了“嘉善汽车图书馆”,有效地延伸了公共文化中县图书馆对图书流通点与图书分馆的服务职能。

  2013年,我调到县文旅体局文艺科工作。

  2019年7月,嘉善图书馆再次蝶变,新馆坐落于嘉善大道与阳光路交叉口。在2019年6月28日“薪火相传 书香满城”嘉善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后,读者们纷纷涌入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的嘉善图书馆新馆。新的图书馆共有五层,功能体系可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各类借阅区、活动区,藏书容量80~100万册,读者座位约1000个;二是运行保障区域,馆内建有20多个管理检测系统,包含图书自助借还系统、无线WiFi上网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等,二楼新技术体验区目前有音乐、视听、有线电视设施、视障人士服务设施、公共广播系统、读者书目查询设施等。此外,设有一个258座的报告厅。历时3年、耗资4亿元打造的“两馆”,如今成为了嘉善公共文化的“新地标”,广大市民纷纷来打卡、参观与阅读。

  2024年9月,我正式退休了。当我再次走进嘉善图书馆,心中感慨万千,脑海里拼贴着昔日的记忆,从简单的图书室到高大上的新馆,嘉善图书馆这些年的变化真的非常大。如今,县里还启动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三馆融合发展”,相信在未来,嘉善图书馆将谱写出嘉善文化建设的新时代华章,构建多元阅读体系,让人民群众尽沐书香,得到天堂般的享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人文
只钓鲈鱼不钓名——《洞庭渔隐图》
拼贴昔日的记忆——我与嘉善图书馆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