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低价旅游团”是“馅饼”还是“陷阱”

  ■西  瓜

  笔者的老妈在退休后一直沉迷于旅游,一年中有小半年都“在路上”,这两年开始平衡开支,于是把目光转向了“低价旅游团”。

  这些“低价旅游团”大都以老年人为目标客户,周边游只要10元20元的团费,还能免费领鸡蛋、笋干等土特产;长途游则通过压缩交通、住宿和餐食费用来降低团费。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很少有时间旅行,他们只想“出去看看”,因此破旧的大巴、简陋的旅馆、不尽如人意的餐食,那都不是事,至于旅途中的推销购物,只要意志坚定,完全可以“一毛不拔”。最终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和朋友一路欢笑,去看没见过的风景……

  这样看来,“低价旅游团”似乎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真相就仅止于此吗?事实上,除了“食住行”等摆在明面上的问题,“低价旅游团”还有不少“潜规则”。

  有些导游会带领团队凌晨两三点起床,趁着景区未开始收费匆匆参观,有些甚至只在景区外围蹓跶一圈。毕竟对于这些导游来说,主要目的并非游览景点,而是购物。

  在随后的“割韭菜”活动中,导游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往往经过培训,掌握了一系列心理操控把戏。先通过讲述自己的辛酸故事,强调工作不易、收入微薄,博取游客同情。再从心理上抬高游客,把购物粉饰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情结。在走进各种“特产店”“纪念品商店”时,“这是当地最好的产品”“专供游客,外面买不到”等话术更是层出不穷。

  不少老人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经验应对各种情况,实际上在连环套中,大部分人很难招架,或多或少总会消费一些。万一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维权难如登天,最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低价旅游团”是市场主导、商家逐利、游客“贪便宜”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层面入手,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惩违规旅行社,开展普法教育,推动旅游行业良性发展。消费者也要保持理性,不要被表面“低价”诱惑,自觉抵制这类旅行团,追求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共同营造健康的旅游环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小杜鹃
   第04版:理论·评论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低价旅游团”是“馅饼”还是“陷阱”
归来即顶流,优质内容才能打
是外卖骑手也是食品安全监督员
这样的“买家秀”,必须给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