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水根
每年秋风起,便是菱角成熟让人们大饱口福之时。菱角有四角菱、两角菱和无角菱等品种,它的颜色可分为鲜红色和青褐色两大类。
四角菱多呈红色,它的果肉厚实饱满,淀粉含量较高,其形状规整大气,肩角向上翘起,腰角优雅下弯,适合蒸煮后享用,入口软糯香甜,滋味悠长。
两角菱的模样犹如牛角,所以被称为牛角菱,也叫环菱,它的角圆润光滑,没有尖刺,外壳厚薄适中,口感清爽甘甜,摘下来洗净便可食用。
还有一种无角菱,除了有“南湖菱”“馄饨菱”“元宝菱”“和尚菱”等名称外,民间还称为“尼姑菱”。这种菱的外形圆润可爱,颜色以青褐色居多,其外壳较薄,轻轻一剥,便能见到脆嫩的肉质,生食时清爽可口,做菱饭吃别有一番风味。
在杭嘉湖地区,每年的9、10月份是菱角采摘的旺季。那时,菱农们坐在小小的“菱桶”(嘉善方言,即椭圆形的小木船)内,在菱蓬间穿梭着,有序地采摘菱角,欢声笑语回荡在菱塘里。如果到了霜降或立冬,那些来不及采摘的菱角,就会自然脱落,沉入河底,来年的3、4月间,便会从淤泥中生根发芽,开启新一年的生长。对于脱落的菱角,有些村民会从河底打捞一些上来,这时的菱角已变成了黑褐色,菱壳坚硬似甲胄,如煮着吃依然是人们口中的美味。
在嘉善民间,无角菱为何被称为“尼姑菱”,这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这个故事与乾隆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乾隆皇帝在位的1736~1795年间,曾6次下江南。江南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乾隆喜爱风雅,钟情山水,南巡是其满足对江南向往的最佳方式。
据记载,在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正月十六,乾隆皇帝陪同皇太后,从京师浩浩荡荡地出发,开始了第四次南巡之旅。其中一站要到嘉兴海宁,视察绕城石塘并观赏那气势磅礴的钱塘江大潮。乾隆皇帝有个特别的爱好——微服私访。就在这年的3、4月间,他和随行从苏州前往嘉兴府。那天,当他们途经嘉善西城门外的凤桐乡联丰村时,天色渐晚,乾隆皇帝便向当地一位老农询问去嘉兴府还有多远。老农笑着回答:“走过一座三里桥,穿过一条六里坝,绕过一个九里湾便是嘉兴府啦。”乾隆皇帝一听便明白,还有18里路呢。此时,他看到村头有一座尼姑庵,清幽宁静,宛如世外桃源,便决定在庵中借宿一晚。
村民们得知乾隆皇帝住在尼姑庵里,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大家纷纷拿着自家的物品前来叩见。一时间,尼姑庵内热闹非凡。有的村民拎来鲜红肥美的鱼和肉;有的端来精心制作的糕点;还有的捧着刚煮好的四角菱,热气腾腾,香气四溢……那晚,乾隆皇帝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他品尝着热乎乎、香喷喷的四角菱,边吃边称赞其美味。可吃着吃着,一只菱角竟嵌在了他的牙缝里,他便笑着对村民们说:“这菱角真是又糯又香又甜,要是没有角就好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次年,一位勤劳细心的村民在菱蓬中偶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菱角——无角菱。这个发现让整个村子都沸腾起来,菱农们像对待稀世珍宝一样,给予这种无角菱精心的培育。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菱角,把它们当作希望的种子保存起来。到了第二年,将这些菱种种入河里,长出来的竟全是无角菱。而且,经过多年的栽培,菱角的颜色也逐渐变成了青褐色。
为了纪念乾隆皇帝在尼姑庵里吃菱的故事,村民们便把这种无角菱称作“尼姑菱”。这个名字就像一把传承的火炬,闪耀在嘉禾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每当人们说起“尼姑菱”的由来时,仿佛还能看到当年乾隆皇帝与村民们欢聚一堂的热闹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