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是第23个世界慢阻肺日,主题为“知道你的肺功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慢阻肺,说说“肺”话!
什么是慢阻肺?
或许您第一次听到“慢阻肺”这个名字还觉得有点陌生,但是如果说起“老慢支、肺气肿”,估计您就觉得很熟悉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
据统计,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3.6%,患者人数近1亿,平均每四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是慢阻肺患者,但其患病知晓率为0.9%,肺功能检查率为4.5%,呈现出患病率高、知晓率低、规范化诊疗率低的特点。
这些人容易被慢阻肺“盯上”:
35岁及以上人群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高危人群:
1.吸烟及二手烟暴露者;
2.儿童期反复的呼吸系统感染者;
3.接触粉尘及有害气体者;
4.常暴露于生物燃料、厨房油烟、空气污染等环境中者。
诊断慢阻肺,有“金标准”:
当高危人群出现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时,需到医疗机构或呼吸专科门诊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筛查,必要时需进行肺功能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提倡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每年检查1次肺功能。
预防慢阻肺,可以这样做:
1.减少烟草暴露,建议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2.做好室内外空气污染防护,烹饪时合理使用抽油烟机,加强厨房排烟和通风;雾霾天气要减少外出或佩戴口罩。
3.加强职业防护,如果容易接触到有害化学物质或在有害气体的环境当中工作,需要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口罩和呼吸器,以及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监测潜在的健康问题。
4.注意预防婴幼儿和儿童期的呼吸道感染,减轻支气管、肺发育阶段的异常损伤。
5.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避免急性加重的发生。
得了慢阻肺,我们怎么办?
慢阻肺患者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自身疾病管理。
1.学会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简单的呼吸操等呼吸康复技能。
2.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外出做好呼吸道防护,戒烟,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
3.正确、规律使用吸入药物,及时向医务人员反馈使用效果、操作方法和不良反应;定期到医疗机构或接受基层医生随访,每年至少做1次肺功能检查。
4.结合病情需要,在家中配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制氧机或呼吸机,储备急救药品。
5.学会识别病情的急性加重,当近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较既往明显加重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县疾控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