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胡引凤 李兆友
本报讯 本周是第30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主题是“综合施策,科学防癌”,旨在全面提升公众科学抗癌的理念和素养,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2023年,我县肿瘤报告发病2575例,发病率607.63/10万,其中男性发病1307例,发病率640.36/10万,女性发病1268例,发病率577.22/10万。发病数位居前五位的恶性肿瘤为肺癌、甲状腺癌、大肠癌、乳腺癌、胃癌。男性排在前五的是肺癌、大肠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和胃癌;女性排在前五位的是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大肠癌和肝癌。年龄中位数在67岁。
近年来,我县在建立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肿瘤防治组织网的基础上,强化人员队伍建设,从上至下形成涵盖专业指导、肿瘤防治、基层报病在内的四级肿瘤防治专业网。我县肿瘤防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无论是民生项目无创基因肠癌早筛技术的推广,还是县第一人民医院引进的瓦里安直线加速器等高端治疗设备,都在不断为肿瘤患者提供便利,提升肿瘤治疗的成功率。当前,我县的结直肠癌调整死亡率已下降近84%,大肠癌5年生存率比筛查前增长近一倍,大肠癌早诊早治率提高到90%以上。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不少市民在体检或日常检查中会发现结节,并将结节与肿瘤相提并论。县第一人民医院肿瘤诊治中心主任陶勇伟介绍,结节和恶性肿瘤完全不同,其中80%~90%是不存在恶性肿瘤风险的,建议市民一旦检查出结节等病症,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到正规医院检查,切勿盲目自行通过网络自诊。陶勇伟也表示,肿瘤并不可怕,一旦发现肿瘤,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肿瘤发生有多种因素,科学预防是关键。县肿瘤防治所副所长杨金华介绍,肿瘤预防分为三级预防,一级为病因预防,从遗传因素考虑,防止不良信息遗传到下一代,从病根上防止肿瘤发生;二级为癌症筛查,从高危人群中筛查出肿瘤发生的苗头,及时控制;三级为临床预防,肿瘤越早发现越好,发现后越早治疗,带病生存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