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杭燕飞 薛林强
没有光鲜的品牌包装,有的是刚从地里摘的、从河里捞的农货土产;没有令人心惊的“价格刺客”,有的是遇上熟客抹个零、再送点添头的热心小贩……这就是乡村集市的魅力,聚拢的是烟火,摊开的是人间。
赶集,是很多人小时候的美好记忆。如今,嘉善也有了乡村集市,释放着乡村振兴、百姓共富的新活力。
【赶集,赶的是什么?】
烟火气 文化味 历史感
清明假期,天凝镇蒋村村牛桥头集市热闹非凡。臭豆腐、萝卜丝饼、鸡蛋糕等诱人美食在油锅里上下翻腾,热气与香味交织,让人垂涎欲滴;刚从田地里采摘上来的带着露珠的时令蔬菜、活蹦乱跳的野生鱼货,都深受村民和游客的喜爱,再度“刷屏”了嘉善人的“朋友圈”。
牛桥头集市于去年11月正式迎客,一开街就聚拢了火热人气。为何能够在全县众多乡村集市中脱颖而出?文化基因是基础。
蒋村村历史上就有“十百万千”的美誉,十里水漾、百年市集、万亩水稻、千年古杏构成了蒋村村的文化图谱,这“百年市集”便来源于牛桥头集市。牛桥头集市历史悠久,还留下了“走过三关六码头,难过蒋村牛桥头”的俗语,足见当时商品之丰富,市集之繁华。在新集市开街前,部分渔民也在这里摆摊售卖鱼虾,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牛桥头集市的火爆不仅源于历史积淀,也是对该村美丽环境的肯定。“我们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对牛桥头集市原址周边的房屋进行了改造。”天凝镇社会事务管理办主任周辰佳说,附近数家饭店得以保留,丰富了集市业态,还建设了非遗小屋,让集市更具文化气息。
周辰佳坦言,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周边乡村短途游,在这样的背景下,牛桥头集市凭借琳琅满目的商品、鲜明的文化特色等率先火了起来。
“集市每天都开,但工作日摊位比较少,周末或节假日才最热闹,最多时候摊位超过20个。”蒋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姚煜峰说,今后还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开展更多活动。
在我县,农旅集市方兴未艾。不仅有牛桥头集市,还有以知名IP形象为依托的干窑镇长生村“羊村集市”、魏塘街道在各村(社区)巡回举办的“共富集市”等。“此外还有西塘古镇汉服集市、大众广场后备箱集市等省重点培育文旅集市。”县文旅体局文化产业科科长黄勇表示,打造优质文旅集市涉及多个部门,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赶集,我们该怎么赶?】
以共富为核 拓特色路径
传统集市是为了满足群众对于生活物资的需求,现代集市则完全突破了这一概念,贴上了“共富”标签。
干窑镇长生村村民冯女士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鸡蛋糕制作能手,在“羊村集市”上摆摊售卖这种老少皆宜的传统小吃。“假日里生意还是很不错的,今年春节,生意最好的一天收入2000多块钱。”冯女士说。
“当下的乡村集市有效拓展了农民的就业途径,活跃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姚煜峰表示,在牛桥头集市摆摊的农户,九成以上都是当地群众。
与现代超市、网购等相比,乡村集市更具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但如何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乡村集市?县农业农村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第三方专业公司,对乡村集市进行专业化建设和实体化运作,引入更多消费场景,探索更多“集市+”模式,赋予乡村集市更多魅力,使其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展示乡村风情的窗口。
纵观我县众多乡村集市,除了传统的物资交流外,还玩出了很多新花样——有主打民俗风情的非遗集市,不仅能淘到制作精美的国潮文创产品,还能跟着非遗手艺人现场DIY;有主打新潮时尚的露营集市,不仅能在现场喝上一杯现磨咖啡、特调鸡尾酒,还能追星许愿……
目前,各地的乡村集市仍在摸索中,存在不少“割裂”现象。有的乡村集市为迎合潮流,舍本逐末,将乡土文化、乡里乡亲排除在外,反倒失了特色、“不土不洋”;有的“网红”集市只是昙花一现、不成气候;有的乡村人来人去,未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乡村集市要根植于本土特色文化,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辨识度,这样才能留人。”黄勇认为,“留人”不仅是指留住游客,更是要留住更多新型人才进入乡村,让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农村建设。
【观·点】
乡村旅游是当前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我县地处杭嘉湖平原,可看可玩的自然旅游资源相对匮乏,成为我县推动乡村旅游的一大制约,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引入农业项目,并深度推进农旅融合,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自我挖掘,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国人对于“赶集”有着深刻的文化认同,在山东大集等乡村集市持续“火出圈”的情况下,建设本土乡村集市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策略。
打造一方有吸引力、特色鲜明的乡村集市,不仅是镇(村)的事,更涉及农业农村、文旅、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等部门,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期待嘉善在乡村集市建设上出特色、出亮点,为乡村振兴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