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B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书同行的日子

  ■钟迪良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期间,我正好旅游在外,但嘉善开展“书香善城 悦读阅善”活动,我还是很关注,特别在“最嘉善”公众号的短视频里看到孙子在看书的镜头,让我联想了很多。

  “几乎在每个人的命运中,书上的语言都起过无可比拟的作用,谁要是没有被一本好书俘虏过,那将是最大的遗憾。”这是著名作家尤里·邦达列夫说的。我想也是,假如人类社会没有书籍,那么这个世界就显得荒芜与空洞。尽管现在进入电子网络时代,但书香弥漫的感觉,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

  在我少儿时代,家里有一大箱子的书,除了隔壁邻居经常来借外,几位小学知心朋友也经常光顾,或来借或交换书看,而且互说书中的情节,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好书至今难忘,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似乎让人明白了什么叫坚持和坚强;仿佛给我们幼小的心灵注入了精神营养,不经意间为后来的人生道路起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岁月流逝,我们渐渐长大,变化的是年龄、是容颜,始终不变的是爱书的情结。初中毕业,我被分配到嘉善拖拉机厂,三年学徒做的是锻工(打铁),满师不久又换做铸工(翻砂),两个车间的工种都属脏、苦、累活,但《锻造工艺学》《铸造工艺学》这两本书,我翻了无数遍。经历了一些辛苦,幸好有自己忠实的朋友——书的陪伴,使我顺利地度过许多阴霾的日子。

  我中学就读于嘉善一中,“文革”期间两年的学工、学农、学军,时间飞快而过。想不到1970年11月学校毕业,进厂参加工作间隔没几年,1975年,我以“工人阶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身份,又进驻到嘉善一中。对熟悉的老师们,我当然是尊重有加。我担任校团委副书记,除了做好团工作外,还有空学音乐、练字,并把大量的时间耗在学校图书室里(那时图书室不开放,认为里面有许多书称之“封资修”的毒草,不能让学生接触,但“工宣队”例外),那是我看书最多的日子。后来对好书有点上隐,借不到就买,正好有个邻居是在新华书店工作,新书到了有内部消息,我就去买书。如在上世纪70年代,我买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唐诗选》上、下册(共700多页)价格2.10元;秦牧的《艺海拾贝》一书,价格0.56元,等等。有人说当时书真便宜,但其实工资收入也很低(一般学徒第一年每月工资16元,第二年18元,第三年20元)。到我结婚时,家里最多的就是书。正因为有了这些书的一路同行,让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并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又一个博大精深的知识领域。

  每个人的人生,终会经历一些坎坷和波折,心境时而低迷或高昂、时而平静或澎湃,幸好有良书相伴,失意时读读名人传记,就会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得意时品一本好书,就会醒悟,原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一路有书香相随,心里感到无比的惬意与满足。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后记中写道:“希望将自己的心灵与人世间无数的心灵沟通。”这似乎是我几十年一直喜欢读书和写作的感觉。

  时过境迁,蓦然回首自己所经历的风雨岁月和美好时光,我深深感到:和书同行的日子是幸福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B1版:要闻
   第B2版:综合
   第B3版:文苑
   第B4版:专刊
娘在幸福在
我的父母
脚印
与书同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