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和我的学生(二)

  ■黄竞浩

  我觉得,老师对于学生能做到亦师亦友,是上乘的境界。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在向这个目标努力。

  我的教书生涯基本上是乡镇、县城对半开,前半段在乡镇,后半段在县城,而走出学堂门之后与我交往较多的大多是乡下学生。

  我一踏上教师岗位就在乡镇中学,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而且当时大部分初中学生毕业后就回家了,即便最早教的两届“戴帽子高中班”学生,毕业后也基本上回乡了。因为在一个地方(一个乡里或周边乡里)碰到的机会比较多,一来二往,好多学生就成了朋友。

  要说乡下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朴实,他们认为老师一本正经地对他们,他们就会记着你,愿意和你亲近。有两位学生,高中一毕业就去当兵了。乡下孩子,第一次走出家门,碰到的事可多了。那时没有手机,家长又不识字,有事只能写信。一年当中,我不知道收到他们多少信,入党了,提干了,参加培训了,什么事都写信来“汇报”一下。逢着回家探亲,一定会上我这里来一趟,家长里短地聊上半天。十几年后,两人先后从部队退役,他们回来安家找工作什么的,也都要来我这里说说。虽然我也给不了他们什么帮助,但他们总觉得有个说话的地方,就如朋友一般。

  那天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位学生说,他的梨园里梨花正盛开,欢迎老师同学去观赏。我便带着小外孙去了。几十亩的梨树,虬枝苍劲,绿叶娇嫩,其间梨花串串,洁白无瑕。更有趣的是园中三五鸡鸭,自由自在,几只白鹅,昂首伸颈,左顾右盼,煞是精神。游园回家后,还时时想起。春节前的一天,这位学生打来电话,让我到小区门口。一看,原来他抓了梨园里的一只大白鹅给我送来。还说,那天他就注意到,我喜欢这只鹅。我付给他钱,他怎么也不肯收,说就是花了几块钱捉了小鹅,之后就在梨园里放养的,又没有专门去饲养,值不了几个钱……

  上世纪80年代,学校里老师奇缺。我所在的一所乡镇中学,最多时有七八位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大多是我去请来的,是前几年毕业的我的学生。一天,其中一位代课老师一本正经地找我,说有一事相求。原来他找对象了,女方是隔壁乡的乡办企业职工,谈得差不多了,但按乡下的习俗,双方都要有媒人,所以他想请我做男方的媒人。这倒是件新鲜事,我从来没做过。他说,他父亲早没了,家里只有一位不识字的老母亲,没法去找媒人,只有硬着头皮向我开口。我说:“媒人我做不来,最多算个现成的介绍人吧,但你们是自己认识的,也不需要介绍。”他说没事,就是要我出面去跟女方的家长说说。我答应了,那个星期六下午,我骑着自行车,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女方的家。那时乡下的路可不好骑,有些是简易的机耕路,泥路上铺点煤渣石子,有些干脆是泥路,一路颠簸,骑出了一身汗。事情倒是蛮顺利的,对方只提出他家三个女儿,这个女儿是老大,要讨女婿的。事情就这样讲好了,我想我的任务完成了。

  后来,我的这位学生看看在学校代课要转正也没有希望,就自己想办法承包了一家小店,生意也做得蛮好。可是,有一天他来找我,说老丈人一定要他回去种田,还说讨女婿就是讨来在家里种田的,非要他回去不可,因此,翁婿关系闹得很紧张,没办法,只有求我这个介绍人去做工作。为了这事,我又几次去了他丈人家,好说歹说总算做通了工作。后来想想,介绍人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再后来,我的这位学生在商城开店搞批发,夫妻俩夫唱妇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老丈人也蛮开心,经常到店里坐坐。我有时也去他店里看看,说起当年的事,他们还感激不尽哩。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来到县城工作,之后偶尔也回老家。在老家的街上,经常碰到当年的乡下学生。这些乡下学生,无论生活过得怎样,碰到时总是那样亲切,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柳洲采风
我和羽毛球的故事
小满
枇杷心
我和我的学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