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马叶芬 袁 震
初夏的伍子塘文化绿廊,风光旖旎,绿意流淌,处处皆风景。雨水花园、透水铺装、下凹草地……一个个“暗藏玄机”的海绵设施与周边景观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景线。这里,是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更是嘉善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有力佐证。
“下凹式绿地低于周围地面一定高度,有利于周边雨水汇入,可临时积蓄雨水,即使遇到暴雨一时来不及渗透,也可积蓄近10厘米雨水,慢慢渗入地下”“雨水花园是下沉式绿地空间,内部种植灌木、花草,可用于收集雨水,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净化雨水”……近日,以全国节水周为契机,一场面向公众的海绵城市科普之旅在伍子塘文化绿廊进行。在工作人员的讲解和现场科普牌的介绍下,市民直观感受了海绵城市“吸水、蓄水、渗水”的奇妙功能,解锁城市生态奥秘。“经常在这里散步,就算下雨天路面也没一点积水,原来是海绵城市建设起了关键作用。”市民瞿先生赞叹。
让大地有“弹性”,让城市会“呼吸”,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近年来,“海绵城市”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怎样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成后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在伍子塘文化绿廊都能找到答案。
伍子塘文化绿廊工程项目总长约3.5公里,经过既有公园与绿地海绵化改造,因地制宜设置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浅沟、旱溪、雨水立管断接、生态缓冲带、生态阶梯驳岸、末端生态塘等海绵措施,打造了一条会呼吸、能净化的生态廊道。伍子塘文化绿廊创新设计的“三级净化+超标泄洪”系统,让雨水先通过下沉式绿地、植草浅沟自然滞蓄,再经生态缓冲带过滤杂质,最后经过生态驳岸净化入河,让其成为服务周边16个地块共35.5公顷径流区域的“水管家”。通过数字模型精准调控,这里不下雨是景观,下雨变导流渠,既控水又添景。
留住雨水对提升城市颜值功不可没。从绿意盎然的海绵绿廊到设施完善的城市街道,雨水收集系统从无到有,随处可见;从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草地等各类“小海绵”设施,到关乎市民生活的公园、绿地、广场,处处彰显着对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嘉善,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深深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近日,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水网工程(北祥符荡段)一期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为刚完成的7.9公里防汛道路进行养护,周边水流清澈、鱼翔鸟栖,舒展出一幅生态新画卷。“这处防汛道路采用的是透水混凝土,能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收集到的雨水进入生态沟渠后可用于周边农田的灌溉。”顺着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祥符荡段项目副经理施明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绿植掩映下的生态沟渠如同一个环绕农田四周的小型流动水库。“生态沟渠的水进入蓄水池后会经过一系列净化措施再入河,对水体起到净化作用。”施明介绍,作为海绵设施之一的防汛道路建成后,不仅对周边的生态湿地、水环境起到一定保护作用,进一步擦亮南北祥符荡这一世界级湖区的生态底色,还能串联南北祥符荡,在汛期起到防汛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切实提升了城市韧性,改善了流域生态,扮靓了人居环境,实现了生态环境与城市品质的双重飞跃。据悉,我县于2022年开始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实施了74个项目,其中海绵型建筑小区42个、海绵型道路广场16个、海绵型公园绿地16个,一年可节水76万立方米。其中伍子塘文化绿廊(南城河至白水塘段)获评2023年海绵城市示范性工程项目,嘉善技师学院筹建工程、白水塘南岸滨河景观工程(钟家港——嘉善大道)两个项目入选浙江省2024年海绵城市示范性工程备选项目清单。
城市会“呼吸”,生态更宜居。“我们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进程中,因地制宜选取不同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增强了雨水就地吸纳和积蓄的能力,有效改善了水环境质量。”县建设局园林市政管理服务中心市政公用科副科长孙粉玲表示,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接下来,我县将把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打造“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的海绵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