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忆小窑街

  ■吴建昌

  小窑街,是窑廊(干窑)最北面的一条街,东西走向,所谓的街道就是临河的一条碎石路而已,跟南面的北弄街隔河相望,河名叫小窑港河,东西走向,西面跟窑廊市河相通。最忆小窑街,倒不是因为小窑街是条繁华的商业街,其实小窑街上没有一家店铺,整条街除了低矮的居民住房外,就只有我工作了近20年的学校、干窑镇环境卫生管理所及当时在本地大名鼎鼎的浙江砖瓦一厂等三家单位。

  我是1980年8月份分配到干窑中学任教的,直至1998年暑假调离窑廊到县城高中任教。掐指算来,我离开窑廊已经有20多年了,但对小窑街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及学校周边的街坊邻居,都记忆清晰,犹如昨日。

  小窑港河原先有座单跨的石板桥,年代很久了,据说建于清朝末年,名叫醉翁桥。桥南堍是供销社食品公司的生猪收购点。记得小时候走亲戚时走过这座醉翁桥,但到我读高中时,石板醉翁桥已经倒塌了。于是,就在小窑港河跟窑廊市河交汇的位置上新建了一座单孔水泥拱桥,桥名仍叫醉翁桥。当时,我们学校最大的教工宿舍在北弄街东面的石田岸、镇中心小学的操场边上。我分配到干窑中学后,在那个宿舍里住了八九年,所以每天上下班基本上要从这座醉翁桥上走过。说基本上,因为从东面走砖瓦厂门前的桥也可到学校,只不过从东面走路稍微远一些。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小窑街偏西段,校门朝南开。学校的西面是居民住房,清一色建在街道的北侧。靠近醉翁桥的地方以小瓦屋面的老房子居多,这些房子多数属于房管所的公房。靠近我们学校西南的是以平瓦屋面为主的居民自建房,我一高中同学家的房子就在那里,临河而建,一进三开间,平瓦屋面。再朝东面便是当年小窑街上最老的小瓦房子之一,房子主人家姓阎,记得当年阎家有家理发店开在校门口。

  校门口的东南面,便是当时干窑镇环境卫生管理所,是一座类似于四合院的大房子,临河而建,前后两进,中间有天井。不过尽管在学校旁边,那么多年直至离开窑廊时,我一次都没走进去过。

  小窑街到环卫所这里,街道不再临河了,而变成南北有房的中间通道了。这样的街貌一直要延伸到砖瓦厂办公楼边上。

  小窑街上除了我们学校与环卫所外,还有当时在本地大名鼎鼎的浙江砖瓦一厂。浙江砖瓦一厂位于干窑中学东面,是当时全县乃至整个杭嘉湖砖瓦行业中享有盛誉的国有企业。当时窑廊的年轻人都以能进浙江砖瓦一厂为自豪,我的高中“铁杆同学”就是顶替他父亲进了厂,让我们羡慕不已。

  小窑街过了我们学校这段,再往东直到砖瓦厂厂门,所谓的街道逐渐变得狭窄了,街道也由直线变成曲线了,有几处还夹在居民的门廊下。

  小窑街从砖瓦一厂的大门,再向东延伸到砖瓦厂最东面的围墙为止,那里有座不知名的水泥桥,以桥为界,桥西仍叫街,桥东便称村了。不过,厂门朝东的街只有其名,而无其实了,因为它除了围墙里面的厂房外就是围墙外面一条临河的泥路了。虽是泥路,但河边长着许多杂树,这些杂树中有好几棵老乌桕树。这些树我是认识的,因为我乡下老家的浜底里曾经有过一棵乌桕树。有了那几棵乌桕树,这条泥路也就有了生气,有了景色:春天花开满树,蜂飞蝶舞;夏天绿叶清脆,洒落阴凉;秋天硕果累累,红叶满天;冬天展枝露骨,傲视霜雪。后来,我在书上看到了宋代杨万里写的“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及宋代陆游写的“乌桕迎霜已半丹,哦诗终日合凭栏”等诗句,心中充满了对乌桕树的深深敬意。

  小窑街,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街道,不足千米。它不宽敞,更不“现代”,街旁的房子多为平房,最多两层。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的碎石路已经被水泥路所替代,原先狭窄的道路现在可以通小汽车了,原先参差不齐的河岸如今已被整齐的石砌河岸替代了。走在原先熟悉的街路上,时时可见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街道的北侧,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不远处,墙里有一丛湘妃竹,修竹翠翠,天籁细细;再朝前走,河埠头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在河边殷勤地摇曳红袖,好像在向我招手。

  小窑街,我曾经走过无数遍,如今再走小窑街,猛然觉得,窑廊忆,最忆的是小窑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人文
浅说姚庄流传的戏曲文化
最忆小窑街
张五房烟店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