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浅说姚庄流传的戏曲文化

  ■顾福田

  姚庄流行着众多的传统戏曲,究其原因,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姚庄地处浙江、上海、江苏的交汇处,水网密布,交通方便。在没有铁路公路的时代,走水路是最快捷方便的了。便捷的交通,繁荣的商贸,频繁的人员流动,文化也得到传播,两省一市的戏曲得以在这里交融汇合,广泛流传。姚庄主要流行越剧、沪剧、锡剧、评弹和扬州小调等。上世纪50年代中期,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放映后,黄梅戏也在这里传开了。

  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国外被称为“中国的歌剧”。越剧富有江南灵秀之气,深得姚庄人民喜爱。每逢国庆前后的农闲时节,老百姓自动凑钱,请越剧团来村里或镇上演出,有时连演一周甚至更久。此村演出刚结束,可能彼村越剧声音又响起。演戏的日子里,戏文场上,人头攒动,充满着节日般的喜庆之气。这也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他们在人丛中挤来钻去,或看戏或找亲戚,或找小伙伴玩耍。一向节俭的长辈,看见自家亲眷的小孩,立马大方地掏腰包,买食品给小孩吃。戏文场上很热闹,甘蔗荸荠鸡蛋糕,小商小贩无须叫,炉炉蛋糕等着要,个个摊位生意好。有越剧演出,村里农民会邀请自家的亲戚来看戏、吃饭。哪家有亲眷来看戏,当家的女主人就忙开了。这些主妇们要到娘家或别的村做戏时,才有时间看戏。农闲时的农民,喜欢看戏,赶场子看戏。所以很多姚庄人都能唱上一段,不会唱的也会哼几句。姚庄人喜欢越剧,姚庄人喜欢热闹,姚庄人好客,由此可见一斑。现在,每当夜幕降临,帝恒广场周边,居民自带设备,你唱一段,我也来一段,有时排队轮流唱,有时双人对唱,数处音响,越韵声声,热闹非凡。

  沪剧,是由清朝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而来的。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臣黄歇被封为春申君,他的封地在上海一带,上海简称申。曲以所在地命名,滩簧易名为申曲。我上初中的某天夏夜乘凉时,不知怎么说起沪剧,我父亲说,沪剧就是申曲,我当时还疑虑。后来才知道,父亲说的是对的,在20世纪40年代,上海成立了沪剧社,申曲才改名为沪剧。沪剧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很受人们欢迎。记得在姚庄公社文艺演出中,胜丰大队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的沪剧节目,深得观众的喜爱和赞扬。他们的沪剧常作为一台节目的压轴戏。胜丰文宣队出场了,公社礼堂的过道和门口,马上挤满了附近在家的社员。如今,浙沪交界的乡镇,常有两地戏友同台演唱沪剧。学苑社区庙帮港桥一带,晚上是沪剧爱好者的天地,《燕燕做媒》《阿必大回娘家》……优美动听的曲调,回荡在太子荡的夜空。

  锡剧起源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乡民常用当地的山歌,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说唱故事,这种叙事山歌被称为“东乡调”。后进入上海,搬上舞台,称为“常锡文戏”“常锡剧”。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常锡剧”简称为“锡剧”。解放初,姚庄还流传锡剧,后来锡剧和扬州小调慢慢淡出了姚庄。最近,学苑社区开辟的“邀您来唱戏”戏曲活动中,有锡剧《双推磨》唱段,这反映出新农村的居民空闲时间多了,精神文化需求旺了,锡剧又在姚庄发芽、开枝散叶了。

  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曾有说书先生与我说起过,评弹以苏州为中心,北不过常州,南不过杭州。此种说法,表明评弹流行区域比较小。评弹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软软吴语,娓娓动听;弦琶琮铮,十分悦耳。演出者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很受姚庄中老年男人的喜爱。以前听评弹都在茶馆店里,泡上一壶红茶,坐上半天,喝茶听评弹,一切烦恼抛脑后。一场书过大半,门票岗也撤了,喜欢评弹又没固定时间听书者,从后门溜入,靠着墙壁听书。新农村建设后,农民成居民,空余时间多了,为了满足老人们对评弹的需求,桃源新邨开辟了书场,不定期地邀请评弹演员来此演出,价格也很优惠,每场书3元,买通票的话只要2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姚庄的传统戏曲文化将会得到发扬光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人文
浅说姚庄流传的戏曲文化
最忆小窑街
张五房烟店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