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桃花的传奇

  ■黄竞浩

  桃花,为二十四番花信中惊蛰后第一候,暖雨香风频相顾,花开正是好春光。“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桃花就如女子粉黛轻施的淡妆而显出无穷的神韵。

  程羽文的《花月令》中说,“二月:桃始夭”。夭者,茂盛而美丽也。农历二月迎春当先,紧跟而来的就是“夭夭”的桃花。此时,红褐色的桃树虬枝上还仅有星星点点的嫩芽,粉红的桃花却是含蕾欲放。一阵春风,一片艳阳,桃花竞相开放。远远望去,就如一片彩霞,粉红秀美。到近处仔细观赏,朵朵花儿精神抖擞,每片花瓣由淡红到绯红,越到花心颜色越浓,金黄的花蕊伸展其中,煞是好看。

  传说远古时期,大地上是没有桃花的。那时,有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叫夸父,走起路来逐电追风。他想让大自然四季如春,永远造福于人类,立下宏愿,决心去追赶太阳,把这个想法告诉太阳。太阳升起了,夸父仰天长啸,如离弦之箭,两腿生风,向着太阳追去。但无论他怎样用力跑,他和太阳的距离永远是那样不近不远。他洒尽了浑身的汗水,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之水喝干;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他解渴。可是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死去了,像一座大山一样倒了下来。在这倒下的一刻,夸父长叹一声,把手杖奋力往前一掷,化作了一片绿叶茂盛的桃树林,于是,大地上就有了这美丽的桃花。

  粉红色的桃花,娇艳绝色,从古到今,人们都把它比作美女。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这样的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一首祝贺姑娘出嫁的诗,鲜艳的桃花是新娘的年轻娇媚,是对新婚之家的美好祝愿。

  因为桃花象征美貌的女子,所以就有了唐代诗人崔护的一段爱情故事。那年崔护游春到城南,春风拂煦、桃花盛开,只见门内立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其容面与桃花交互映照,着实靓丽。时隔一年,诗人故地重游,只是不知那美丽的脸庞去了何方,只留下满树的桃花笑开在和煦的春风里,所以写下了著名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达了诗人和少女初遇时的含情脉脉,离别后的无尽相思,满怀深情的重访,未遇故人的失望,极富传奇色彩。

  桃花树态优美,枝干扶疏,花朵丰腴,色彩艳丽,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杜甫有诗云:“桃花一簇无开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李白在《庭前晚花开》一诗中说:“西王母桃种我家,三千阳春始一花。”更有明代“吴门四家”之一的唐寅,因科场泄题案被判终身取消科考资格,翌年,回苏州靠卖画为生,筑别墅桃花庵,作著名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诗中,作者借桃花自喻,鲜明地刻画一位优游林下、洒脱风流、热爱生活、快活似神仙的隐者形象。

  东晋陶渊明愤世嫉俗,向往自己的理想世界,假借一武陵人缘溪捕鱼,逢桃花林,为落英缤纷的桃花所吸引,穷其林而发现桃花源,看到了一个在“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美景中,人们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至于桃花源中有没有桃花,五柳先生没有提及,我们也不能妄加推测。而在我们这里——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的嘉善县姚庄镇北鹤村,倒是有一个名副其实的桃花岛。

  小时候,我们这一带,只有零星的桃树可见。屋舍边、竹林旁,“竹外桃花三两枝”。我十几岁时第一次到杭州,正值春三月间,西湖边上的白堤旁,一棵柳树一棵桃,绿柳粉桃,相得益彰,觉得已是美不胜收。但和现在桃花岛的桃花相比,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你看这浙北桃花岛,方圆千亩的良田,四面河水环绕,沿河民居错落,粉墙黛瓦,村中桃园遍布,桃花灼灼,岛上黄桃种植面积达两千多亩。前几日去看,只见桃花盛开,花团锦簇。近看,尚有缀满花朵的古铜色枝杆;渐远,只是一片粉色,遮住了树枝,遮住了大地;更远,和蓝天白云相接。粉红的花海中,农舍如海中的小舟,点缀其中,恰如丹青高手笔下一幅明艳的水粉画。

  夸父创造桃花林,只不过是上古的一个传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的想象;如今在浙北桃花岛上,新时代农民创造的却是真正的人间传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纵横嘉善
   第04版:文苑
桃花的传奇
组诗
春色(国画)
春分谣
桃红一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