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B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中的三官塘桥

  ■老  吴

  瓶山街南侧龙鼎御园小区内河边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名为三官塘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复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桥不高,才5米多,也不宽,约30米。它安逸地卧在河面上,河水潺潺流淌,桥头杨柳依依,在两岸高大楼宇之间显得有点娇小。

  在我少年时,感觉三官塘桥很高,横跨在河上;桥下河面也宽,水很清澈,时有鱼儿出没。购农用物资的、售公粮的、载人的、长途运输的各种船只穿梭不停,船过桥洞时激起不少漩涡。当时的三官塘桥是连接城乡的一条主要通道,北面是县城,南面是广袤的农田,附近农民过桥进城购物、就医、售卖自留地上的蔬菜和自养的家禽等。

  小学四五年级时,每到麦收或晚稻收割季节,老师会带着我们排着队穿过居民小区的小路,跨过三官塘桥,到凤桐公社城南大队参加农业辅助劳动。活不多,主要是摘蚕豆角,搬运麦子、油菜秆等。劳动休息时,同学们打打闹闹,中午吃饭时在竹园里靠着竹子休息,微风吹过竹子“唰唰”作响,很是惬意。过桥时老师再三嘱咐要小心,要走中间,每次从桥上过我都不敢分心,很少往桥下看。

  我姨婆家就在桥南。姨婆是个勤劳的人,除了在生产队劳动,还在自留地种植蔬菜,培育种子和秧苗。她经常挑着满满一担种子、秧苗和少部分蔬菜,迈着吃力的步子通过三官塘桥前往城东“马路口”(中山路与车站路交会处),在靠西北的路旁摆摊。她卖的种子、秧苗质量好,长年累月都在那里交易,信誉好,因此生意不错。

  我就读的南门小学离三官塘桥不远,那时放学回家作业不多,同班同学约上去桥北土坡,我们在坡上相互追逐嬉闹,用潮湿的泥巴“干仗”。那里还有附近居民零星种植的庄稼,初春,麦苗已有小腿高,油菜正要抽蕊。虽然乍暖还寒,我们玩得兴致勃勃,全不顾忌脚下的庄稼。突然,只听一声吼叫,一大人站在坡高处,骂骂咧咧地指责我们糟蹋了庄稼,还朝我们脚下扔泥巴,吓得我们到处躲藏,作鸟兽散。

  桥北东面不远处是嘉善造纸厂的原料堆放场,用铁丝网围着。冬天,家住牛场弄(现钱家汇路往东过亭桥路一带)附近的几个小伙伴想方设法钻进去,在底下有通风洞的大草垛之间捉迷藏。

  后来,读高中时去三官塘桥南的城南大队农忙劳动。这时人长高了,也少了些许纯真,不再觉得桥高大,也失去了敬畏之情。

  人间沧桑五十载,三官塘桥仍保存完整,像一位长者见证了时代变迁和嘉善城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桥有关的生活也深深刻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B1版:要闻
   第B2版:民情
   第B3版:公益
   第B4版:人文
寻找“零号病人”
难忘的二中
说一说咱“壬联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记忆中的三官塘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