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华 整理
嘉善县天壬(当时将“凝”简写为“壬”,下文仍写作“凝”)革命大联合指挥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于1967年底成立。它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但没有派性的压缩,没有派别的争斗,没有造反的意念,而是继承了祖辈的文艺传统,发扬了艰苦奋斗的高尚精神,坚信共产主义信念,宣传毛泽东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凝联指宣传队”成立后,经过两个多月的整编与排练,在1968年3月开始宣传活动。当时仅在街头和会议前开展小规模宣传,节目只有独唱、合唱、简单表演等。经过不断提高和发展,当年6月,“凝联指宣传队”成为县内闻名的文艺组织,各乡镇邀请演出的介绍信厚厚一叠,有本县的各地乡镇大队,也有嘉兴市油车港、南汇、栖真、池湾、千金寺等地,到后来安排演出要轮一个多月。
“凝联指宣传队”的队员们均是多面手,每个队员都会几种乐器,能兼管锣鼓,表演上唱跳无所不能,编排队形、动作人人参与。
沈炳华是“凝联指宣传队”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在他的领导下,全体队员团结和谐,宣传队茁壮成长;朱兴中是队里大部分队友的老师,教大家识谱,他主攻手风琴,演奏优美动听,还为新出台的《最高指示》神速谱曲,保证及时演出节目;费禹庭是队里公认的台柱,能文能武,演出开场的几个旋子非他莫属,还能根据歌曲临场发挥,对节目的演绎令人叫绝;马骏骅,多才多艺,无论是灯光、布景、音响,还是队旗、袖章都是他的杰作,还自购扬琴,自学演奏……26位队员中有教师、医生、工人、农民等,还有待业人员和知青。大家白天工作劳动,晚上演出排练,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尤其是插队地点较远的知青,早上去生产队上工,傍晚收工跑步回队参加排练,虽说辛苦,但无人喊苦叫怨。当时经济条件差,大家不计报酬,反而自己出资购置乐器、道具及用品,还自己动手制作部分道具。演出时来不及吃饭仍坚持执行“三大纪律”,不吃不拿,送来的东西全数退回,不能退的照额付钱或粮票。
队里大部分是妙龄少女和英俊少年,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在排练、演出的日日夜夜里,少男少女彼此了解、彼此关爱、彼此倾情,在这个小天地里,把物质抛到一边,把爱情升华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在队中结出了五对“并蒂莲”,我和徐琪瑛就是其中一对。1969年3月12日,我应征入伍的前一天,她还和我大姐、哥哥一起送我入伍,至今已50年有余。
1968年11月5日晚,“凝联指宣传队”应县政府(当时称县革会)邀请在全县社镇机关清理阶级队伍学习班上演出。开场是费禹庭在舞台上挥舞队旗,在“急急风”的锣鼓声中,翻着虎跳、旋子,然后一个亮相:“看,我们‘凝联指宣传队’来了!”这时,队员们在手风琴为主的伴奏声中,一边高唱队歌《我们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一边高举《毛主席语录》,精神抖擞地穿过观众席走上舞台,会场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演出中,有宏壮的序曲《东方红》、激情奔放的《毛主席像章挂胸前》、热情洋溢的《军民鱼水情》、优美动听的《唱歌献哈达》、悲壮感人的《不忘阶级苦》、字正腔圆的三弦弹唱《蝶恋花》和扣人心弦的二胡独奏。在演出《不忘阶级苦》时,台下更是响起了“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合唱声,台上台下连声呼应,经久不息。因受到全县乡镇干部的好评,还留演三天。可惜所有活动、演出没有留下一张剧照。
1969年7月,“凝联指宣传队”随着人员的分流而消逝了。随着岁月的辗转,队员们各奔东西,有的去了上海、杭州、嘉兴、温州、深圳,更多的留在了嘉善,其中留在天凝故土的有6人。大家分别在铁路、房地产、工厂、银行、学校、商店、机关等就业。如今均已步入老年,也有人发挥余热,参加公益志愿活动和相关文艺小分队继续宣传演出。
2008年3月16日,“凝联指宣传队”原班人马返回天凝故里,留下了以天凝市河、圆通桥为背景,按1968年11月5日拍集体照时的位次,再次留下了“忆恋凝联四十载,天凝老家再相聚”的集体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