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B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的二中

  ■钱大忠

  嘉善二中迁校易名,已二十多年了。想当年,1971年秋,嘉善二中开始招收高中新生,我正巧嘉善一中初中毕业,因年龄小,上山下乡不够格,幸运地跨进了二中的大门,开启了我少年时最难以忘怀的求学之旅。

  嘉善二中历史悠久,创办于1926年,是嘉善县第一所中学,时名“嘉善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在现马路口思贤商场。首任校长是胡蒙子先生,西塘人,1899年中秀才,1906年为嘉兴知府选送上海师范学堂学习,毕业后就读南京法政学堂。1915年在金山县创办金山师范讲习所,任所长。曾任浙江省第二中学学监、上海浦东中学学监,任教江苏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等。1926年,胡蒙子先生回乡,那时,嘉善境内无初中,学生高小毕业只能前往嘉兴、松江、苏州、上海等地求学,额外的经济负担让许多优秀学子止步于小学毕业。见状,胡蒙子先生立志要帮家乡创办一所初级中学,与当时的县政府竭力争取,四处奔波,在社会各界鼎力相助下,嘉善县立初级中学于1926年9月20日正式开学,当时共3个班,120名学生。1955年5月17日,胡蒙子先生病逝于杭州。胡蒙子先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母校师生铭记于心。

  我进入嘉善二中念高中时,二中已历经45个春秋,校名几度更迭,先后改名嘉善县第一初级中学、嘉兴县第十三中学、嘉善县魏塘中学、东方红中学,1971年正式定名“嘉善县第二中学”,简称“二中”。校址同样屡经迁徙,抗战爆发后,县立初级中学校舍被日军飞机炸毁;抗战期间,先后在西塘、陶庄、天凝办学;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返县城田家弄;1949年后,由田家弄迁至东门外大胜寺,1950年春,搬至卖鱼桥西文庙。

  上世纪70年代初,嘉善二中已是一所完全中学,校园规模全县数一数二。一进学校大门,三幢大楼坐北朝南,呈品字型排列,中为办公大楼,东、西为教学大楼。青砖外墙坚固古朴,褐红门窗整洁典雅,洋瓦盖顶,时代色彩鲜明。办公大楼为二层楼,居中开南、北大门,底层为办公室,二楼东为大会议室、西为办公室。办公大楼南大门前道路与学校大门笔直贯通,道路两旁有几棵老圆柏,树干苍老挺拔,枝叶翠绿茂盛,为文庙遗存古树,后来只剩两棵,据考证都有500多年树龄。现在只剩一棵老圆柏屹立在校园内。

  西教学楼为两层楼,楼梯居中,东、西侧各有两间大教室,整幢教学楼共8间大教室。二中首届高中只招两个班,共115名新生,分别在二楼西侧两间教室内上课,高一(1)班靠楼梯,西隔壁是高一(2)班,我是高一(2)班新生。那时,校领导看重新招的高中班,将学校里最好、最安静的教室供我们使用。全是杉木地板,教室大而高爽,南北窗户明亮,50多名学生不觉拥挤。教学楼北面是小竹园、公厕和绿树。当时,高中为二年制,加上秋季招生改为春季招生,多读半年,我们自1971年9月进校,至1974年1月毕业,整整5个学期在那里度过。

  那时,我们两个高中班配备的师资全校最强:教语文的张云炎老师、教数学的罗志澄老师、教物理的金晓钟老师、教化学的李永明老师、教英语的朱佩秋老师,清一色科班出身,教学经验丰富且师德好。罗志澄老师是我的班主任,既教数学又教做人,使我受益终身。当时来自嘉善一中的同学,连最基础的有理数运算也一窍不通,勾股定理也未听说过,入学后数学摸底考试几乎都是零分。罗老师毅然将晚自修改为上课,每晚一节初中数学,雷打不动。白天上高中数学,晚上教初中数学,持续一个学期。罗老师上课充满激情,嗓音宏亮,讲解易懂,板书清晰。罗老师谆谆教诲,我的数学成绩日趋见好,至毕业时数学成绩达优良,后参加高考,竟考上了中师数学专业。

  每周班会课上,罗老师总是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追求上进、遵纪守法,做个诚实的高中生。罗老师对全班每位学生了如指掌,严格时犹如严父,宽容时如同慈母。有一次,班上有三名男同学出于好奇,躲在一起抽烟。罗老师知道后,随即召开班会,与全班学生面对面分析问题,说清利弊。罗老师未点名批评,但切切实实教育了全班学生。此后,我们班再也没有发生类似事情。高二第二学期,影剧院放映朝鲜新片《永生的战士》,我的票是周日下午,而我班下周一要去农村学农,我被安排在食堂帮厨,周日下午要先行出发。在周六下午的年级行前会上,我无精打采,为无法观看《永生的战士》满肚子不适意。罗老师似乎知道我的心思,行前会结束后,他悄悄地把我叫到一旁,将一张电影票塞到我手里,我一看,是当天晚上的票。罗老师真的洞察秋毫,对学生无微不至。

  我念高中时,二中还有零星文庙建筑。学校大礼堂由明伦堂改建,坐北朝南,柱子粗而高,椽子方而宽,靠西建有舞台,十分宽敞,逢下雨天,我们在这里上体育课。

  大礼堂南面正对学校办公大楼,东侧为原文庙日新斋、肄雅斋,改建为音乐教室和体育课器具储藏室。办公大楼北大门与礼堂大门有石板小道相连,道两旁种了桂花树。金秋十月,桂花盛开,满院飘香,那时在音乐教室里上课,十分享受。音乐课老师是位年轻美貌的女老师,眼睛闪闪发亮,嗓音圆润,琴声优美。窗外的清香微微袭来,歌声与花香融合,令人陶醉。

  大礼堂西侧为时习斋、养正斋,为学校图书室,我曾经是学校图书室课余管理员。图书室有相通的两间房,靠东侧临窗好多只落地大书橱“一”字摆放,橱内放满各类书籍。

  大礼堂北面是大操场,设有400米标准跑道,为当时全县中小学最大的田径运动场。上午两节正课后,全体师生从各教室和办公室一起涌向大操场做课间操。大操场上的高音喇叭播放着宏亮的进行曲,各班动作迅速,有序整队,男女同学各排一路纵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跟排其后。领操老师走上司令台,高音喇叭响起广播体操乐曲。记得乔卫伟老师领操最帅气,他从体院毕业,身材魁梧、腰背笔挺,动作标准潇洒。

  嘉善二中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班每周均有两节劳动课。原嘉善陆军操场东侧的大片蔬菜地全归二中所有,是全校师生的劳动实践基地。劳动课均安排在下午,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同学们扛着劳动工具,雄赳赳气昂昂,走出校门,跨过市河桥,前往基地劳动。我班几块固定菜地种的多是生长期较长、管理省力的农作物,有白萝卜、大白菜、卷心菜、冬瓜、毛豆等,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收割,全由同学包干,所有劳动果实归学校食堂,改善住校师生伙食。我班有好多来自农村的同学,干庄稼活全是好手。城镇同学也不甘落后,虚心好学,从不偷懒。有一次种白萝卜,我向农村同学阿福请教,能否种个特大萝卜,他说,多施点肥就可以。于是,我俩挑选了两根茎粗叶茂的大萝卜,拔除四周小萝卜,腾出生长空间,还在旁边挖了几个坑,浇满浓浓有机肥,再用泥土覆盖,果然奏效,萝卜长势好、个头大。到初冬收获时,这两根白萝卜在萝卜地里高高挺立,又粗又大,独占鳌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B1版:要闻
   第B2版:民情
   第B3版:公益
   第B4版:人文
寻找“零号病人”
难忘的二中
说一说咱“壬联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记忆中的三官塘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