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奚嘉瑶
【编者按】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1921年,中国共产党自南湖红船扬帆起航,一路劈波斩浪,风雨兼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此开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前行的新篇章。今日起,本报推出“学党史”专栏,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带大家重温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
革命先烈袁世钊,1901年3月出生于嘉善县枫泾南镇(现属于上海市金山区),其在枫泾任职小学教师期间聆听了革命者的演讲,十分向往共产主义,在共产党人侯绍裘的启发关怀下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嘉善县内的第一位中共党员。
【革命历史重现】
县档案馆党史编研科科长俞娟琴介绍,袁世钊自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陈云同志一起领导过小蒸暴动、枫泾暴动和网埭暴动等。袁世钊等人也在嘉善发展了最早的一批党员,并于1926年在枫泾南镇建立了嘉善第一个基层党支部——中共枫泾独立支部,隶属中共上海区委,有党员四名,袁世钊为第一任支部书记。1929年初,袁世钊到姚庄、里泽一带发展党组织,在嘉善境内发展48名党员,建立了10个党支部。
“在暴动中,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如杀恶霸地主,武装农民军,收缴保卫团、地主土豪枪支等行动,为农民百姓发声,在他的影响下群众革命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在县档案馆陈列室内,俞娟琴向记者讲解文献资料和照片,回顾当时袁世钊带领农民群众进行斗争反抗的瞬间。
1930年初,袁世钊在枫南乡发动网埭暴动中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被解往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三监狱,在狱中他任中共特别支部书记,领导难友坚持斗争。1931年2月,袁世钊被害于镇江北门,年仅30岁。
袁世钊在遗书中写道:为革命牺牲最光荣,时代的车轮在前进,革命一定会成功,不过时间关系,等着吧,我们的精神永远不会消灭。1984年,陈云为袁世钊墓碑题写“袁世钊烈士永垂不朽”。
【红色精神永传】
为了追寻革命先烈袁世钊的脚步,近日,记者专程前往上海市枫泾镇南大街121号的袁世钊故居,并有幸遇到了袁世钊的后人。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是在这座小楼里,革命前辈们召开了多次的秘密会议。
“袁世钊是我的舅公公,当年他和陈云、陆龙飞等人,就在这个地方开革命会议,那时候,我奶奶就在门口包粽子,给他们望风。”袁世钊后人郭俊一边推开百年木门,一边介绍道。
映入眼帘的是一间“阁楼中的阁楼”,门框高度仅约60厘米。就是在这样一间逼仄的阁楼上,袁世钊等人多次传达革命精神和工作指令。
郭俊告诉记者,袁世钊一身清贫,一心革命,留在这里唯一的遗物就是这一个柜子,上面布满了历史的痕迹,仿佛书写了过去的故事,不断警醒着后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怀念革命先烈,我们每个人都该怀着一颗敬仰的心,不能忘记历史。”郭俊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