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高宇伶
本报讯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内,西塘镇正以一场深刻的空间重构和生态修复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与城镇更新的崭新篇章。
今年上半年,红菱村等6个村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获评市级优质工程,大舜村等3个村的村庄规划入选省级优秀案例,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列入省级试点,成功上榜第二批省级中心镇……这一系列荣誉背后,是西塘镇以土地综合整治为笔,以生态绿色为底,绘就了一幅“生产集约、生活宜居、生态优美”的城乡融合新图景。
跨域协同
构建治理新体系
西塘镇打破传统“条块分割”模式,联合财政、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以规划统筹、项目联建、资金聚合为突破口,推动治理模式向“多元共治”转型。县、镇、村三级构建起“上下贯通、权责对等、响应敏捷”的治理链条:县级强化战略把控和资源整合,镇级推动政策本地化适配与精准调度,村级激活村民自治动能,实现整治项目落地效率大幅提升。
这一治理创新在位于红菱村的西塘现代粮食全产业链新型智能装备集成创新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从县级规划到镇级调度,再到村级落地,项目工期缩短20%,成本节约15%。
三生融合
重塑乡村空间价值
西塘镇以“生态优先、产业升级、空间重构、文化保护、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为核心理念,大力推进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优化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红菱村等6个村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区内累计完成建设用地复垦13.0579公顷,盘活存量建设用地5.8131公顷。农户户均宅基地面积下降78%,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下降1.69%,实现了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在生态修复方面,西塘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累计建成生态沟渠10.33千米,美丽河湖62公顷,美丽清洁田园21.33公顷。通过“稻渔共生”“秸秆还田”等模式,化肥使用量减少30%,耕地连片度提升40%。
产业升级
激活发展新动能
西塘镇立足各村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产业发展路径。红菱村深耕稻米产业,注册“西塘红菱”大米品牌,被列入五芳斋专用大米供应基地,打造“谷粒”IP形象,推动粮食产业从种子研发到全链集成,2016年到2024年村级收入从263.3万元增长到1201.87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万元增长到5.05万元。
大舜村聚焦“数智芯片”产业,通过腾退重构空间、技术赋能生产,实现从“低端制造”到“智能创造”的跨越。荷池村凭借毗邻西塘古镇的区位优势,建成古窑砖雕文化园、双创中心和塔湾街美食小吃,成为古镇旅游的延伸亮点。
文化传承
留住乡愁记忆
在推进空间重构的同时,西塘镇注重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红菱村将“忠孝”文化设为村庄品牌,建设忠孝公园,厚植农耕文化、保护非遗文化。大舜村、红菱村和鸦鹊村等郊野单元规划传承和发展孝文化、农耕文化等乡村传统文化,打造以“新文化”为内核的乡居田园。规划形成了“一心一带三片多点”的产业结构,构建了从现代农业向“农业+”拓展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未来已来
打造城乡融合样板
站在新的起点,西塘镇正朝着农业工业化、传统产业数智化、生态农业循环化、文旅融合化的方向迈进。通过土地指标流动、人才返乡、技术下乡、资本反哺等方式,打破城乡资源壁垒;通过物流驿站、远程医疗、城乡公交等设施延伸,推动公共服务普惠;通过“联合管委会”“数字化平台”实现跨层级共治,提升治理效能。
未来,西塘镇将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政策红利,深化“古镇+科创+田园”联动模式,为长三角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塘样板”,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征程上继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