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吕 超
通讯员 姚志益
我是嘉善大云镇缪家村的选调生施其良。半年前,我从校门走进机关门,手足无措地站在村委会的大门前,从来没有想到过,这半年对我会有如此大的改变。
基层这片沃土,以最温柔也最深刻的方式重塑着青年人的生命质地。我们的双脚从书本走向大地,在田间地头丈量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我们的身份从观众变成主角,在家长里短中领悟“为人民服务”的真谛;我们的理想主义沉淀为实干精神,在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接力赛中完成青春的淬炼。
记得第一次走访村里外来务工家庭,前院是缝纫机机械声与工人劳作的声音,而在后院,奶奶局促地搓着手,询问孙子上本地幼儿园的事宜。“参与活动,积分入学……”我和网格员耐心地为其讲解当地的政策,老人感谢的目光让我突然懂得:基层工作不需要豪言壮语,需要的是一颗能感知生活褶皱的心。
去年9月强台风来袭,我和村干部们连续7天在村委会轮班执勤。台风登陆的那一天,我们党群服务中心的所有人在岗待命。这个时候,一位老人在老伴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前往公交站。经过询问我们发现老人因为生病,需要定期前往医院进行血透,我们立即安排了车辆进行往返的接送。现在,我仍旧记得我们书记当时说,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大过天,我们务必要守牢。
2025年“六问破难·六干争先”大讨论吹响了新一年的奋斗号角。我将立足选调生职责,持续做好驻村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做好一名社区邻里的“倾听者”,深入基层一线,在邻里乡亲“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谈中,勾画出幸福乡村的未来蓝图。同时,我将积极总结基层民声民意,努力在调研工作中形成有深度的想法,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有人问,年轻人扎根基层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说,当我们走过一亩又一亩的农田,一家又一家的农户,我们能看到最客观公正的中国,能触摸到中国乡村现代化最真实的脉搏。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把论文写在稻穗扬花的声音里,把初心刻在防汛堤坝的沙袋上,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每寸需要我们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