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是第62个“学雷锋月”,雷锋精神如灯塔放射光芒在心间,照亮了一代代人的心灵,赋予了我们无限的力量。在嘉善,有外卖小哥勇救轻生男子,有“最美”接警员暖心安慰报警人员,更有十年如一日的爱心凉茶,这些凡人善举就在我们身边,一起来看看本报读者有哪些“雷锋”故事分享——
春“锋”拂面,温暖人心
雷锋曾说:“我生之意义,在于使人生活更美好。”此话虽然寥寥数语,但承载的服务意识却令人敬佩。雷锋也确实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将大爱倾洒在了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上。如今,英雄早已远去,我们后人应赓续先人遗志,将其发扬、传承,使每个角落都有“暖阳”照耀。
其实,在我们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就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雷锋”。比如,我那些可爱的同事,平日里,他们爱校如家,每天早早到校又迟迟不肯离去,为的就是帮助班里的孩子能将知识学扎实。他们把那些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孩子当成了“宝”,每天都带在自己的身边。只要一有空就会不厌其烦地辅导这几个“宝”,直到他们弄明白为止。
除了这些日常的援助,偶遇的相助也会成为我们久久铭记的珍藏。记得那是个寒冷的周末,我买完菜正骑着电动自行车往家赶。正在我马上到家的时候,挂在车上的一小袋葱被风刮了下来,我调转车头,在掉葱的地方停了下来。为了省事,我没有下车捡,我双脚踏在地上,右手握着车把手,左手伸出去捡。可是,葱与我的左手还有点距离,我准备再探一下身子。这一探便带动了右手,车子往前一冲,只听“啪”的一声,我便实实在在地摔在了路上,电瓶车压在我的一条腿上。
正在我不知所措时,耳边传来一声:“还好吗?”我看见一个戴着头盔的工人来到身边,他蹲下身子,把压在我身上的电动车扶起:“还好吗?”他又问我腿有没有事,确定我无碍后,他还不忘补上一句:“以后慢点儿,别骑太快了!”“我是因为没下车就捡东西才摔的。”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以后别图一时快,慢点好。”说完,他一转身又回到路边继续干活了,原来他正在路边检查窨井呢!
这件事虽然过去几个月了,但是我依然能感受到陌生人的“还好吗”这三个字带给我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随着它而慢慢拉近,城市也随着它而变温馨。
■徐昀
凡人善举是春天里的双向奔赴
在我心里,善举是人与人之间一条珍贵的纽带,它最珍贵的便是“我懂你的善良,同时我也以我的善良回馈于你”。这就不得不提到多年前我姑姑家和一位韩国友人之间的善举了。
十多年前,我姑姑还任职于一家外企,公司有个福利便是每月发放一次有机蔬菜。那时,有机蔬菜在市场上不仅昂贵还稀缺,所以外人都很羡慕姑姑的单位。但单位里的同事更羡慕姑姑,因为同部门有位韩国青年每次都会把自己那份无偿赠送给姑姑。原因便是那青年不会做饭,蔬菜不能久放,又看到姑姑稀罕有机蔬菜便借花献佛了。
时间久了,姑姑多少有点难为情,想要回赠点礼物给那青年,但对方说什么都不要。后来还是姑父灵机一动说要给青年做韩国饭菜,一是考虑他孤身一人在中国工作,作为同事应该关心他;二是想到既然他不会做饭,那就做点他的家乡菜。记得那时网络学习平台还没普及,姑姑在学做韩国菜这条路上也不得要领,最后还是我推荐她看韩剧《大长今》后才打开了点思路。据说,当韩国青年收到姑姑做的韩国拌饭后非常感动,他说这拌饭有妈妈的味道,同时他也想不到在异国他乡能受到如此的温暖和善意。
如今,姑姑早已退休,那青年也回到了韩国,但他们还一直保持着联系。据姑姑描述,每次聊起在中国的点滴,青年总要说到“以菜易菜”这事,还说我们中国人善良温暖。姑姑也和他打趣道,自己在韩国料理上的厨艺也进步不少。我觉得“双向奔赴”应该就是“凡人善举”最好的诠释吧!
■曹影棠
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2周年。60多年过去了,雷锋精神却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学雷锋”在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中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记得小时候,我在老家赣南山村的一所小学里读书,老师教给我们一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在学歌之前,老师给我们讲了雷锋叔叔的故事,我们都听得很认真,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学雷锋的种子。在唱歌时,我们都唱得很认真。下课时,在老师的提问下,我们异口同声表示,一定向雷锋叔叔学习,坚持做好事。
在家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们也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让我在耳濡目染中理解了雷锋精神的内涵。我还记得爷爷奶奶家门口是一条长长的石街道,每天人来人往,总不免有许多垃圾。爷爷奶奶总是不厌其烦地打扫,几十年如一日,确保石街道的干净、整洁,赢得往来人们的交口称赞。我的爸爸妈妈和叔叔婶婶们都是勤劳善良的农民,农忙时节,他们在忙完自家农活之余,总是帮助别人一起插秧、割水稻、挑稻谷等等,一直勤勤恳恳。我看在眼里,也真切地感受到雷锋精神在我们家得到了弘扬,我也学着在日常生活中做许多力所能及的好事。
2008年6月,我本科毕业后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报名参加了“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简称“苏北计划”),最终被录取,到苏北的一所农村初中支教,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帮助一大批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我也坚持弘扬雷锋精神,在魏塘街道香山社区做疫情防控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的联防联控工作。
现在,作为初中班主任的我,时刻牢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认真做好德育工作,引领全班同学认真学习雷锋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常怀助人之心,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让学雷锋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黄祥清
让新时代雷锋精神绽放璀璨光芒
雷锋,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生命如流星般转瞬即逝,却在历史的苍穹中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芒。他以短暂人生践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在人们心底矗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步入新时代,雷锋精神并未被岁月尘封,反而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如熠熠明灯,照亮无数人的前行之路。
雷锋曾深情誓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当下,这誓言已化为无数人的实际行动。抗震救灾现场余震不断,志愿者们却毫不畏惧,争分夺秒地从废墟中拯救生命,与死神赛跑;贫困山区支教的蜿蜒山路上,老师们怀揣着对知识的信仰与对孩子的关爱,用知识为孩子们开启未来的希望之门;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大白”们化身无畏的守护天使,日夜坚守,为民众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堡垒。就像我们身边普通的外卖小哥,送餐途中看到桥上徘徊欲轻生的女子,丝毫没有犹豫,冲上前紧紧拉住女子,耐心安慰劝导,直至成功救下女子。
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是爱岗敬业的深刻诠释。雷锋对待工作,始终秉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态度,在平凡岗位默默耕耘。在新时代,“大国工匠”们凭借精湛技艺与执着专注,在平凡中铸就非凡;科研工作者们为实现科技强国梦,日夜奋战,攻克重重技术难关。那位“最美”接警员,在小小的接警台后,数年如一日,每当电话铃声响起,总能迅速调整状态,用温暖而坚定的话语安抚报警者的焦急情绪,凭借专业素养为其提供精准的帮助与指引。她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稳稳坚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是助人为乐的美好传承。雷锋将帮助他人视为最大的快乐,他的事迹如春风化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在我们身边,无数“活雷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他人遇到困难,他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也许只是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个座,也许是默默照顾社区里的孤寡老人。这些或大或小的善举,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温暖的星河,传递着温暖与正能量,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永不褪色。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雷锋精神是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让我们以雷锋为榜样,从身边小事做起,将雷锋精神融入生活与工作,用行动践行,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力量,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王惠明
身边的“雷锋”
三月的风暖暖地吹着,又是一年学雷锋月。小区里张大哥的身影总是让我想起雷锋精神的熠熠光辉。
去年夏天,酷热难耐。那天我下班回家,刚想打开空调降降温。可遥控器一按,空调没反应,连接按几次,还是这样,空调竟然罢工了!看了一下屋外的配电箱,跳闸了,我推了下推不动,估计是电路出现了问题,可面对复杂的线路,我完全不知道该从何下手。闷热的空气让我有些喘不过气。
这时,邻居胡阿姨路过说:“别急,找小区里的水电工张大哥,他啥都会修!”说完告诉我张大哥的电话。我赶忙拨通了张大哥的电话,电话那头,张大哥很热情:“别着急,我马上就到!”
没过多久,张大哥就背着工具包匆匆赶来,来不及擦汗就打开配电箱,仔细查看起了线路:“家里电线肯定有一处短路了,得尽快修好。”说着,他便一间间检查起来。屋内没有一丝凉风,温度高得让人难受。张大哥的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滴,他却顾不上擦一下,拔掉所有的插座,一点点排除短路的地方。半个小时过去了,终于找到短路的地方,原来是卫生间的电热水器接线没接好,受潮短路。只见张大哥灵活地操作着工具,将电线接头重新接过包扎好。“天气热,电路负荷大,平时要多留意。”张大哥一边干活,一边耐心地给我讲解电路知识。经过一番忙碌,终于修好了,我按下空调开关,凉爽的风瞬间扑面而来。我满心感激,掏出钱,张大哥却笑着拒绝了:“都是邻居,这点小事算什么,能帮上忙我就高兴。”后来,我一打听,张大哥原来是热心肠的“活雷锋”。邻居水龙头坏了,他来了;独居的李大爷遇到困难,他来了;小区举行爱心活动,他来了……
县城谈公路玉兰路十字路口的上下学交通维护粉马甲,探访孤寡老人的红马甲,十年如一日的爱心凉茶,外卖小哥勇救轻生男子……他们都是身边的“雷锋”,温馨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的城市上演。其实,雷锋从未远去,他的精神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善举,化作生活里的点滴温暖。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就能发现身边处处都有“雷锋”,这些善意也会鼓舞着更多人传递温暖,让社会更美好!
■朱荣伟
做好事不留名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雷锋一样做好事不留姓名的人。
因为身体原因,我常要到医院去配药,每次配完药拎着一大包中药回家,总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但是中途常常有人出手相助,帮我拎药至公交车上,也总有人从座位上站起来给我让座,这种场景常常让我感觉心里暖暖的,真是祖国处处有“雷锋”。
一个下午,我又到医院配药,配好出来发现外面下雨了,我咕哝了一句:“怎么办呀?公交车都要乘不到了。”这时站在旁边的一个小伙子说话了,“阿姨,你要乘公交车是吗?正好我也要坐,我有伞,我们合撑过去吧!”小伙子说。真是雪中送炭,我高兴极了,连忙说“好的”。等小伙子撑着伞和我一起走到公交站后,我发现他没有候车,而是又朝着医院的方向折返回去了,我大声喊着:“小伙子,你不是要乘公交车吗?”小伙子回头朝我挥挥手笑了笑,这时我明白了他的好意。
上周末,我和丈夫上街买菜,买了菜后回到家门口,丈夫一摸口袋发现钥匙没带,幸好我带了钥匙,进门后丈夫嘀咕:“早上出门时,我记得是带了钥匙的,这会怎么没了呢?”我心想可别掉在马路上了,而且我们的一串钥匙中还有孩子家的大门钥匙,如实在找不到,只有换门锁。这时离我们出门买菜已经过去两个多小时了,我赶紧出门去寻找。
我顺着回来的路往前找,一边走一边看,走了一半路程仍然没发现,我觉得找到钥匙的希望不大了,但是不甘心,还是继续找,一直找到菜场附近的绿化带里。在一个花坛上面看到了一串钥匙,我喜出望外,一比对就是我们家的,我开心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家等候的丈夫。估计钥匙是掉在草地上的,因为钥匙的“身上”还沾了几根枯草,捡钥匙的人知道失主焦虑的心情并一定会来寻找,为了让失主能快点发现钥匙,就把它放到了花坛上,这一招非常有效,我一眼就看到了。
给我撑伞的和帮我们捡到钥匙的人,都是做好事不留姓名的“雷锋”,一样让人感动。■卫平
我家的“活雷锋”
初春因鸟语花香而充满生机,也因“雷锋同志”而格外温暖,在我家就有一位“爱多管闲事”的“活雷锋”。
我的父亲长得不高,清爽的板刷头,年迈的脸庞上已满是皱纹,他的背有些佝偻,不善言笑,我身边的同学都觉得他有点严肃,但是长时间接触下来就会发现他是个细心且温暖的人。
母亲说他天生劳碌命,闲不得半刻。每天早上开门营业,拖地、擦柜台、擦桌椅、整理商品。自家的忙完后,就拿起竹扫帚在店门口的彩砖上清扫,顺带把邻居家的一起扫了,等到邻居家开门时,总会听到“隔壁老李那么早又扫好地了”。环卫工人路过看到父亲在扫地也会打趣道:“老师傅,这片地可以承包给你了,那么早你都已经帮忙扫好了啊!”父亲也只是笑着挥挥手,随手的事他十年如一日地做着,扫干净了,心情也好了。附近单位里的年轻人过来买螺丝钉子,他一转身提着工具就去帮忙看情况了;村里的老人家提着老物件来找他,他二话不说帮人家敲敲打打做修理……他就是这么一位热心肠的人。
最近几年,父亲的耳朵变得不是特别灵敏,但是嗅觉还是很靠谱。我家隔壁住的是一对年迈且腿脚不方便的老夫妻,他家子女上班挺忙的,下班也晚,前段时间,老夫妻俩自己烧菜。
有天中午,一阵烧焦的气味传来,父母看看不是自己家里的,一阵疑惑后,气味越来越浓,父亲转身跑去隔壁,邻居大爷在店门口晒着太阳,他大声地问道:“你家现在在烧菜哇?”可邻居大爷听不清,还满脸疑惑,“你家今天是做红烧肉吗?”嗓门又提升了,大爷总算听清了,他朝父亲点了点头。刚张嘴想说点啥,只见父亲冲进他们的厨房,果不其然,是他家的煤气灶上的锅烧焦了。父亲立马关掉煤气灶,打开锅盖。此时锅里的肉已是一片漆黑,“好在人没事,下次注意点,烧菜的时候人不要走太远。”亏得父亲的及时发现与干预,避免了一场危险。傍晚,老夫妻的女儿回家后得知了这事,她拿了水果来我家道谢,父亲客气地说道:“都是邻居,不用这么客气的。”几天后,他家厨房改造,我的老父亲又扛起工具包,帮他们装煤气灶、换煤气管、敲钉子拧螺丝,一趟又一趟帮忙。
我家的老李同志就是这样一位“活雷锋”。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件件小事,却赢得了周围人们的啧啧称赞。他让我从小就明白了助人为乐的快乐,也是他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他一直是我心中的好榜样。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