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汪 纯
1月6日晚,嘉善首期“同心善学”读书会在归谷智造小镇举行。此后每个周一晚上,归谷智造委员会客厅政协委员、罗星街道统战代表人士都会在这里宣讲自己的读书心得。
“互相讲读到的、听到的故事,不同的观点和理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兼容并蓄、广纳博收,正是‘善文化’的特质。”罗星街道党委委员、归谷智造委员会客厅牵头委员商加益说。
善论宣讲,启迪智慧,直击人心。2024年,嘉善组织理论宣讲活动共计300余场次,覆盖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校园等多个场所。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答案在嘉善一年300余场善论宣讲里。
在天凝镇蒋村村千年银杏树下,“百姓名嘴”孙莹莹向大家分享了从一名普通导游到五星级品质旅行社经营者的人生历程;在大云镇曹家村,村民李阿伯十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的故事被搬上讲台;在开发区(惠民街道),“浙江好人”吴彩虹、网格员王斌等道德模范的故事屡屡被提及……他们的故事并不宏大,甚至就发生在身边,但作为理论宣讲的载体,他们无疑最温暖、最动人。
讲什么?要讲“小话题”,讲身边的温暖故事、生活的可喜变化、普通人的奋斗,让交通改善、科技创新、城市发展等嘉善“双示范”建设的实践成效可感可知。
除了内容,讲解者的层次与广泛性也决定着理论宣讲的实效性。你敢相信?一群“90后”干部,能将深奥的国家政策掰开来说、碾碎了讲,让台下的市民意犹未尽;白发苍苍的退休教师江华,凭借着生动有趣的语言,收获了一群小朋友的拥戴,让“善文化”的根在他们内心深种;还有罗星的网格员、大云的企业家、陶庄的新居民……
近年来,嘉善聚焦基层力量,组建起“3+N”宣讲队伍。“善讲名家”理论骨干讲师团、“精才善能”业务骨干宣讲团、“乡音善行”百姓讲师团……这些特殊的宣讲员根在基层,了解基层情况、熟悉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明晰群众需求,自然而然就能用“老百姓的话”讲出来、表达出来,在“理论谁来讲?”的问题上,答出了满分卷。
在电影院的舞台上,演员阿韬侃侃而谈,和台下观众互动频频,在一个接一个的“包袱”中,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在“宣讲+开放麦”的加持下,深刻的理论也在台上实现“破壁”。在和合社区文化礼堂,居民自行创作改编排演的《讨彩头》《共富路上唱新篇》等节目演了一场又一场,村民们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融入到他们热爱的文艺表演中,沉浸式享受红色文艺大餐。
理论该怎么讲?嘉善做好宣讲的关窍,就是从“百姓视角”出发。“请你来学习”点单式、“请你听我说”空中式、“请你拉家常”流动式等宣讲模式,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礼堂茶馆”“智慧广播”“幸福传播社”等多层次、立体化宣讲阵地的打造,更是将宣讲触角直接伸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让宣讲“原味”更浓、“真味”不断、“趣味”盎然。
只有理论彻底,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只有理论生动,才能触动群众的心灵。每个人既是人民城市建设的贡献者、参与者,也是人民城市故事的叙述者。通过“小切口”来阐释“大道理”,通过“小故事”来映射“大时代”,才能释放出理论的光火,照亮前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