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大忠
2016年11月26日,嘉善高级中学隆重举行建校90周年纪念活动,我与我读高中时的班主任罗志澄老师又一次相逢,心情无比激动。我于1971年9月至1974年1月就读于嘉善二中(即现在的嘉善高级中学)。那时,高中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秋季招生改为春季招生,因此,我高中读了五个学期。罗志澄老师教了我五个学期的数学,做了我四个学期的班主任。他的谆谆教诲引领我跨入知识的殿堂,他慈父般的关爱让我树立志向、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罗老师出身于教师世家,他父亲是位农村小学老师,长期在下甸庙肖家圩小学任教,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为农家子女传授文化知识。肖家圩远离集镇,罗老师的父亲把学校当作家,坚守岗位,把毕生的精力献给农村教育事业。罗老师自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敬重父亲,为父亲是教师感到自豪,他以自己的勤奋学习回报父亲的辛勤付出。罗老师从6岁开始读小学,先后就读于干窑中心国民学校、西塘计家弄小学。罗老师天资聪明,又勤奋学习,学业一直很优秀,小学毕业后考入西塘中学(现为嘉善三中),初中毕业后考入嘉兴地区临安中学高中部。罗老师于1958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杭州大学数学系,在那个年代实属凤毛麟角,是人人羡慕的大学本科生。1962年7月,罗老师大学毕业,被分配在魏塘中学(后为嘉善二中)担任数学老师,开启了他长达25年任课教师的职业生涯。
罗老师刚踏上教师岗位时才22岁,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罗老师平时与学生们如同兄弟姐妹般相处,终日形影不离。清早,在学校大操场上,他与住校生一同晨练,每当春秋季节,他身穿那件印有“杭州大学”红字的背心,带领着自己班上的学生一起跑步,你追我赶,格外醒目;在学校农场,他卷起袖子与学生们一起劳作,翻地、锄草、浇水,同耕同耘,场面动人;在学校食堂,他与自己的学生们同桌就餐,嘘寒问暖,交流感情。那时,罗老师工作热情满满,既当数学老师,又任班主任,双管齐下,悉心培育与他朝夕相处的学生。他讲课声音洪亮,板书工整有序,分析数学例题,由浅入深,条理清晰,讲解明了,可称得上是科班出身的一流数学老师。然而,罗老师对学生的爱,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出身于教师家庭的他,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他,他热爱教师岗位、热爱自己的学生,用爱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让自己的学生成长成材。
沈国建,家住大通乡王家村,1962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农村小学考入嘉善县城里的魏塘中学,成为罗老师的学生。沈国建读了一个学期后,因两个哥哥已成家立业,自立门户,家中只有父母二老,劳力不足,家庭困难,无法提供他的伙食费。因此,他准备退学干农活,挣点“小工分”,为家庭增添一丁点收入。1963年春节后的一天,天气寒冷,生产队农活尚未开工,沈国建在自家的“廊屋头”晒太阳。只见远处田埂上,罗老师在林正范同学的陪同下,徒步朝他家走来。那时,嘉善县城到大通乡王家村,先要乘轮船一两个小时,再要步行蛮长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王家村。罗老师不辞辛劳,路远迢迢地前来家访,在沈国建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寒暄一番后,沈国建父亲便开门见山地同罗老师讲,他儿子打算放弃读书,干农活了。罗老师表情凝重,语重心长地说:“一名农村小学生,好不容易考入县城中学读书,放弃实在可惜,有什么困难的话,我们来想想办法。”于是,沈国建父亲只好说因经济困难要退学。罗老师沉思片刻后说:“我来帮助沈国建向学校申请助学金,读书不能放弃。”经罗老师一再劝说,沈国建打消了弃学干农活的念头,继续进城读初中。事隔不久,沈国建领到了学校每月发放的助学金,每月一元五角。那时,魏塘中学学生实施包菜制,每月三元钱。也就是说沈国建领到的助学金,可以解决每月一半的菜金。在罗老师的悉心照顾下,沈国建勤奋努力,顺利地读完了三年的初中学业,于1965年7月初中毕业,成为那个年代“响当当”的初中毕业生。
我与沈国建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县教育局工作,他在大通乡担任乡党委委员,分管教育。我俩同是罗老师的学生。沈国建由衷地感谢罗老师对他的关爱,他说:“那时在农村,初中生已是个人才,所以,我一回乡就当了生产队会计,3年后又当上赤脚医生,6年后成为公社干部。如果没有罗老师来家访,我就辍学了。那么,我的人生也就另外一回事情了。”
嘉善二中于1971年9月起开办高中部,当年度招收高一新生两个班。那时,罗老师已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理所当然地被安排担任高一两个班的数学任课老师。那年,我从嘉善一中初中毕业,以年龄小的优势,轻轻松松地进入嘉善二中读高中,更为幸运的是我被编排在高一(2)班,班主任是罗老师。当时,罗老师刚三十出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他双眸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有着无穷的见解;他有着从容不迫的气质,一言一行流露出令人信赖的自信。记得那年罗老师给我们高一新生上的第一节数学课,是让全班同学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初中数学摸底试卷。试卷由罗老师亲自编印,全是初中数学的基础题目,按理说初中毕业生解答此类题目不在话下,但事实截然相反。我们全班同学初中阶段大多时间是“复课闹革命”,文化知识课上得很少,很多同学几乎两眼一抹黑,无从下手,我也不例外,最基础的有理数运算一窍不通,勾股定理也未听说过。最好笑的是有同学把分式加减运算,变成分子、分母分别相加,连分式运算法则也不掌握。面对全班同学初中数学基础如此状况,罗老师怀着对教学工作极为负责的态度,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将晚上两节自修课其中一节改为初中数学辅导课,采取白天上高中新课、晚上补习初中数学的方式,让同学们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同步掌握。那时,罗老师每天的工作量极大,白天,他要教两个高中新生班的数学课,每天多则四节,少则两节,外加备课、批改作业和班主任工作,排得满满当当。晚上,他夜夜给我们班上一节初中数学课,还陪我们上一节自修课。罗老师起早贪黑,整天忙碌,辛苦无比,同学们都十分感激,觉到罗老师如此操劳,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数学,才对得起他的辛勤付出。罗老师上数学课确实是高手,基础知识,举一反三,讲清楚;解题技巧,触类旁通,教关键。在罗老师夜以继日地教学辅导下,我们班上的数学平均成绩稳步提高。我也受益匪浅,数学成绩日趋见好,至高中毕业时,我的数学成绩已达优良,后来参加高考,竟考上了中师数学专业。
我敬佩罗老师,他是一位既教书又育人的好老师,他如同园丁,用知识的雨露和爱心的阳光,孕育着我们在知识的殿堂里茁壮成长。罗老师一直注重学生思想品格的培养,每周班会课上,他总是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追求上进、遵纪守法,做诚实的高中生。罗老师对全班每名学生了如指掌,严格时犹如严父,宽容时如同慈母。有一次,班上有三名男生出于好奇躲在一起抽烟。罗老师知道后,随即召开了班会,与全班学生面对面分析问题,说清利弊。罗老师未点名批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了全班学生。此后,我们班再也没有发生类似事情。罗老师是一位出色的班主任,他与全班学生打成一片,善于发现每名学生的长处,因人而异地布置一些公益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办事能力。记得在高一第二学期,罗老师让我担任班级里的领报员,任务很简单,每天中午前往学校传达室领取校总务处为高中年级订阅的《浙江日报》,然后将报纸夹在班里的报架上,供同学们阅读,每星期六放学离校前,将一周的《浙江日报》整理好,交至学校总务处。然而,当好领报员,必须做个有心人,每天要记住领报,否则,同学们不能如期阅读到当天的《浙江日报》。那时,我很看重罗老师交办的班务工作,每天吃过中饭,第一件事情就是完成领报任务。微小的事情却让我受益匪浅,我做事更加认真仔细了。
1987年7月,罗老师从嘉善二中教导处副主任岗位上调入县教育局,担任县教研室主任。当时,我在县教育局工作,与自己的恩师一起工作了整整5年时间。罗老师的工作业绩,全局干部有目共睹,工作全身心投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团结同事,开拓进取,是大家一致认可的好主任。1992年6月,罗老师转岗担任县教育局督导室主任、普教股股长。那时,我负责县教育局办公室工作,与罗老师的工作关系更为密切。他虽然是我的老师,但老师十分尊重我,我去督导室、普教股布置局里的工作,他总是认认真真记下来,最后,他总会问我完成工作任务的期限。县教育局普教股是局里最繁忙的股室,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全县几十所中小学。当时,普教股包括罗老师只有3位干部,从上午上班一直忙到下午下班,还要经常加班加点。罗老师始终率先垂范,默默无闻地工作,从不叫苦叫累。记得有一次,新学期开学,局里要抽调干部,统一组织下基层学校检查指导新学期工作,当时,督导室、普教股正逢全市督导工作大巡查,两桩事情并在一个时间段,罗老师他们忙上加忙。我去罗老师那里布置下基层工作,他没有二话,全部接受,过了几天,罗老师拿了一份下基层学校指导开学工作的汇报材料交到我手里,此时,我感激万分,罗老师真是我工作的好榜样。后来,我调离县教育局去大云镇党委工作,与罗老师见面的机会少了,可从来自县教育局的信息得知,罗老师还是那么认真踏实地干好每一件事,直至他2001年9月光荣退休。
罗老师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爱妻刘老师一直陪在他身边,互敬互爱,相濡以沫;儿女双双高学历,事业有成,孝敬父母。2021年3月20日,罗老师因病不幸离开人世,我得知噩耗,悲伤无比。罗老师在我的心中是最为崇敬的恩师,他的音容笑貌令我魂牵梦萦,他的优秀品格和高尚风范永远激励我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