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二年,塑造一座城市的气质

  ■全媒体记者 丁  珩 周  契

  徐子涵 张霞蓉

  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是城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独特而非凡。

  嘉善,在众多江南小城中,也有自己的气质——从流淌的一条条河中,读出“利万物而不争”;从传世的历史名人中,读出“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从当下的创业奋斗中,读出“坚韧不拔、敬业争先”……

  自然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都指向一个“善”字——嘉善城市最显著的气质。

  自2012年深入开展“弘扬善文化 建设新家园”主题系列活动以来,12年间,嘉善久久为功,系统建设以“善文化”为核心要义的县域人文品牌。

  “善源、善政、善育、善风、善行、善商、善居”,一套理论体系为培育和发展“善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基础。

  “善政理念亲民惠民、善商群体创业创新、善德育人快乐成长、善居之地心美人和、善行天下温暖人心、善气迎人幸福嘉善”,这些现象树起“满城荡漾善文化”的社会风尚。

  “善论引领、善聚人心、善诚服务、善美传播、善心关爱”,“五善五实践”的嘉善样板为县域“善文化”提供实践路径。

  “善文化”已成为嘉善人共同的价值认同,“善”已成为嘉善独有的文化符号和城市气质。

  溯善源 之所以向善

  2024年12月26日是明代重要思想家、我国古代善学思想集大成者和实践者袁了凡诞辰491周年。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善学爱好者、了凡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及袁了凡第十四世孙袁维平女士等400余人,参加了第二届了凡文化当代价值与社会应用交流会,共同探讨交流了凡文化当代价值与社会应用。

  “袁了凡留给后人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深层次挖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恩国在专题讲座中说。

  “善文化”生长在嘉善的历史文脉中,核心要素之一是袁了凡的善学思想。2014年以来,嘉善、宝坻、吴江三地定期举办了凡善学思想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开展研究,深入挖掘宣传了凡善学思想,了凡文化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扎实落地。

  善脉衍百年,善的城市气质根植于嘉善的历史。近年来,嘉善深入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推进善学思想的文献整理,挖掘、梳理善的历史源流,编撰了《了凡与善文化》《论善》《嘉善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等“善系列”书籍,打造具有“善文化”特色的陈列展览,充分展现嘉善深厚的历史文脉和独特魅力。

  嘉善先贤们的善念善举不断被发现——明朝天启三年,魏大中的父老乡亲向他反映贪官、污吏、里长及漕运的奸军勒索情形,魏大中便致信嘉善知县、嘉兴知府、浙江巡抚以及户部主事等,在他的努力下,次年嘉善减征漕粮三万七千余石,除国家规定的损耗外,其余费用一并豁免,大大减轻了民众负担。

  “魏大中的善理念,是面向普罗大众的‘大善’。”县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明清史研究爱好者李勇是《魏大中传》的作者,对魏大中生平做了开创性的探索研究,“正如魏氏家训所言:‘学允儒为正,行先孝立基。道原天日在,耕读圣贤诗。’充分体现了魏大中忠、孝、廉、勤等高贵品质。”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在挖掘善的根源的基础上,嘉善编制实施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赓续善的文脉,推出《新时代大力弘扬嘉善精神研究》《嘉兴宋韵文化精神内核和当代价值》等一批有文化显示度和地域辨识度的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善文化”理论体系,深度彰显“善文化”当代价值。

  育善念 之所以行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善文化”是嘉善历史文脉的长期积累和凝聚,袁了凡与《了凡四训》让“善文化”从抽象变得具象,陈龙正与同善会让“善文化”从涵养自身走向哺育社会。嘉善立县近600年,从“俗尚敦庞”到“地嘉人善”,“善文化”的基因牢牢根植于嘉善与嘉善人的灵魂深处。

  2024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日当天,“一首诗的纹路——孙道临电影艺术纪念展”在嘉善博物馆启幕。近200件展品,近一半是首次展出,大多由孙道临的女儿孙庆原女士提供。“希望孙道临电影艺术纪念展能成为弘扬电影艺术和‘善文化’的窗口。”孙庆原说,父亲深受“善文化”熏陶,嘉善人善良、谦逊的品格深入骨髓、刻在心里。父亲的一生,除了热爱电影艺术,也始终关心家乡的发展。

  紧邻孙道临电影艺术纪念展的就是嘉善博物馆常设展陈“善迎天下——袁了凡”。一位是中国善学集大成者,一位是当代“善文化”践行者,穿梭于两大展陈,“善”潜移默化植入人心。

  人的气质就是城市的气质,人的善念决定城市的善行。近年来,嘉善聚焦党员干部、学生、群众等关键群体,将“善文化”融入党员教育课程,融入研学线路、思政课堂、社会实践、家庭教育,融入理论宣讲,加强党员干部善的引领、深化学生善的教育、扩大群众善的普及。同时,实施“善文化”主题宣传工程,建立全媒体宣传矩阵,连续8年开展“善文化”弘扬传播系列活动,县镇两级组织开展“新老融合筑善城 五湖四海一嘉人”主题活动、百姓名嘴宣讲、慈善公益集市、姚溇母亲节、邻里品善宴等特色活动2000余场,不断强化善的传播,持续扩大善的影响力。

  心有善念,必有回响。“善”的气质体现在嘉善人的日常,行善成为个人、群体潜意识的反映。在姚庄,一位女子被卷入车下,十多位市民自发抬车,将人救出;在城区,王晨焕、黄珺茜夫妻驾车经过一辆原地不动的汽车,发现司机晕厥在车内,下意识多看一眼,挽救一个家庭;在北京景区,3位嘉善医生在游玩时偶遇老人突发疾病,“我们就是医生”,挺身施救。

  将“善文化”融入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持续开展“我为嘉善有礼代言”活动;建立“好人善城”选树机制,持续完善各类先进典型的礼遇关爱保障,强化“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普遍认同和价值取向;大力倡导“日行一善”“随手做志愿”的道德新风,深化“慈善一日捐”“同善集市”等全民性慈善行动,实施志愿服务“百千万”工程……推广善的礼仪,培育善的典型,涵养善的风尚,嘉善每万人志愿者活跃率13.6%,位列全省第一,善举成为嘉善的社会主流、时代风景。

  崇善美 之所以聚善

  历史建筑代表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对待历史建筑的态度更是城市气质的投射。在县城花园路西侧、老县府路南侧,嘉善县历史街区改造(梅花坊)二期项目已具雏形,保留的吴镇纪念馆、县影剧院、梅花厅等建筑也在同步改造修缮中。

  “这里承载着城市的记忆。我们在保留老建筑的基础上,新建了有江南特色的新式建筑,重塑老城文化、‘善文化’场景,展示嘉善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县城投集团嘉善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薛涛说。

  从历史街区改造到新建项目,建筑拓宽着善的空间,彰显着善的城市气质。近年来,嘉善先后建成嘉善好人馆、嘉善博物馆、嘉善图书馆、诚信文化亭示范街区、善城智慧书房、文化礼堂等标识阵地,推出“遇见了凡——浸润心灵之旅”“寻根探科学”等“善文化”文旅融合精品线,提档升级基层公共文化阵地,盘活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水平打造158个“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善文化”不断融入嘉善城市视觉系统设计与建设,于细节处见善。

  如果说看得见善的城市建筑是名片,那么充满善意的营商环境、生活环境就是通行证,展现嘉善开放包容、众志成城的城市姿态。为营造尊商爱商帮商护商的良好氛围,嘉善将每年5月27日设为“善商日”,并发布新时代善商精神——“坚韧创新、善行天下”。

  一“善”一“商”,嘉善的城市气质与嘉善的企业家群体深度融合。“善商,是嘉善历史坚韧包容、敬业创新孕育的实干家。兼容并蓄、自强奋发,是嘉善工商界人士自古到今的品格。”原县文联主席、作家陆勤方认为,善商的精气神和“坚韧不拔、敬业争先”的嘉善精神是共融互通的。

  集成新时代善商精神、“嘉禾有信 至诚至善”县域诚信文化品牌及“武塘有信”“星城之诚”等9个镇域子品牌,嘉善系统构建“1+9”诚信文化品牌体系,连续三年发布“善文化”指数,数字化呈现社会信用指数、志愿服务注册率、居民综合阅读率等数据,衡量嘉善城市“善含量”。

  善的城市气质,涵养各行各业,也融合城乡发展、凝聚社会共识。近年来,坚持“四治融合”,在农村,推出“九星十美”“共富积分”等数字文明积分治理平台,让文明从“摸不着”变成“看得见”;在城市,依托睦邻基金,加快建设一批有礼客厅、文明楼道等细胞单元,一体联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同时,提炼并广泛使用“五湖四海一嘉人”“一嘉人 筑善城”等主题,不断提升城市的归属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构筑县域社会治理的有效屏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镇街
   第03版:特刊
   第04版:专刊
报头
二〇二五年新年献词
我县开展2024年领导干部“军事日”活动
十二年,塑造一座城市的气质
江海洋看望慰问财税金融机构年终决算一线干部职工
示范区人民法院司法协作工作推进会召开
点亮新年